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0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61篇
管理学   618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124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1049篇
理论方法论   201篇
综合类   1927篇
社会学   363篇
统计学   1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1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6篇
  1954年   8篇
  1935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积极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擘画。总体观之,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逻辑基点, 现代“人类交往”方式的演进与普遍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点。逻辑起点、现实基点与思想源点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生成之源,对其系统、深入的阐释与审思则是我们学习、领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下,我国承接沿线国家工程项目业务已成为常态。中国海外项目经理是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中坚力量,建筑企业要想在“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中搏击长空,加强海外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乃当务之急。项目依据海外项目经理的岗位职责,从德、能、勤三方面总结影响海外项目经理职业化水平的各个因素,并结合几何平均法和TOPSIS法进行中国海外项目经理职业化水平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6.
习近平总书记的施政语言充满了精妙的隐喻。"钙"隐喻、"啃硬骨头"和"涉险滩"隐喻、"老虎苍蝇一起打"隐喻、"航船"和"舵手"隐喻、"顺风车"隐喻、"方向盘"和"安全带"隐喻、"主心骨"隐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平实自信、惜才爱民、睿智博学、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汉语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新时代的开启和五四"人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两者"共存"于文学分割中的流动,成就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的基本版图,形成多元复杂情境决定的文学格局,也使得这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文学产生密切的内在联系。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文学流动提供了最丰富的旅外和在地形式,并在日后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文学中得以充分展开,显示了"旅外"源头和"在地"资源的丰厚,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学的流动性叙述,即在不同时空汉语文学的内在联系中把握文学的存在。这一文学史观让人把握到由"1949"而断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丰富的差异性中呈现出的历史总体性。  相似文献   
8.
9.
依据水杨酸、间苯二酚、对氨基苯甲酸三组分的比值光谱特征,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干扰组分,选择241nm、278nm作为测定水杨酸的波长;以水杨酸作为干扰组分,选择214nm、240nm作为测定间苯二酚的波长;以间苯二酚作为干扰组分,选择222nm、279nm作为测定对氨基苯甲酸的波长.结果显示,水杨酸浓度在1~80mg/L,基本二酚浓度在0.8~40mg/L,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在0.4~40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具有测定波长少,光谱分离能力强、计算简单、能在低档分光光度计上实现、易于推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始终与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息息相关。如果说马克思对"吸血鬼"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对资本的物化理解以揭示资本存在的历史前提的话,那么对"酵母"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的片面理解以阐明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性。但无论对"吸血鬼"的批判还是对"酵母"的批判都深深地植根于对作为"帽子"与"观念"的人自身的批判,这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现实的个人"的遮蔽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颠倒"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旨在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