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会话“不合作”现象论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新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话语的产生与理解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 6 0年代末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 ,可以用来解释会话双方是如何得以成功地进行交际的。然而 ,人们至今对会话合作的本质关注不足 ,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从会话中大量出现的表面不合作现象析出 ,会话合作是基于人类理性信念的一种常规性期盼。会话不合作有表面与实质之区分。表面不合作是针对合作期盼而主动选择的一种背离 ,是交际者实施交际策略、表达特定语用意义的一种手段 ,反映了语言使用的顺应特性。实质不合作可能是蓄意的 ,也可能是非故意的。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不应被看作是用来制约或调节会话行为的规定 ,而是交际者赖以表达和理解意义的一种理论构筑 ,是建立会话连贯性、推导会话含意的机制。唯此 ,才能更好地认识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荣根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大类。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离不开语境。传统语境概念把理解话语的语境看成是事前设定的,传统语用学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人的知识因素与具体语境因素相结合进行推导的结果。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传统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不足,以及认知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作用,从而提出动态语境观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文化信息的传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领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67-71
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任务 ,而文化信息可大体分为浓、淡两类。浓厚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不宜浅化 ,但较淡的文化信息可相应虚化。虽不同的翻译目的能够导致不同的翻译行为 ,但为了使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 ,方法上宜在忠实原作原意的基础上 ,争取译出文字的表面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莎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8-103
莎翁喜剧中的女性观念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同质性和同构性。从其本质上看,这种观点是伴随着封建道德伦理一同成长起来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和逻各斯菲勒斯权利的张扬和维护,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这种女性观点是反人性的,是有悖于人性和谐发展和创建真正平等和谐的人类社会的,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外语教学法的回顾暨人文主义思想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59-64
本文首先回顾了20世纪几种主要外语教学法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新的教学法思潮,指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当前外语教学法的主导思想,最后阐释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领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1):58-62
文学翻译信守的“忠实理想论” ,能够有效调和传统指导原则中“忠实”与“美文”之间的旧有矛盾 ,宏观调控文学翻译过程。因中西修辞的历史渊源不同 ,总体表现为汉语尚美的传统和英语质朴的文风 ,中西互译时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化处理 ,以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在进行翻译批评时 ,要努力体现出公正性。 相似文献
7.
国内话语分析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海燕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68-70
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分析的源起和发展,介绍了我国话语分析的现状和不足。21世纪,我国话语分析研究应该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走汉语研究和外语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形成独具我国特色的话语分析流派。 相似文献
8.
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慧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9-61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的既有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本文从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两个方面分析了语言知识、背景知识与英语听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加强图式知识的建构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它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已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本文尝试着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日本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关于垃圾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堂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1):86-89
现代社会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大量增加。垃圾问题 ,特别是城市垃圾问题成了许多国家的一大难题。日本的垃圾对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