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佑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5-42
现代性概念具有双重意蕴,即外在制度结构层面的理性化和内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感觉化,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价值理想的缺失与生存意义的危机。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而产生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的回应方式;如果我们确认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建构的现代性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亲切的精神家园,那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如下三大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二是外在的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建构;三是现代人心性结构的重建。这三大问题所展开的论域可以说是在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可能形态。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效用和消极后果;网络交往的开放性与松散性对人的发展也具有二重效应;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人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受到伤害.因此,我们既要利用网络交往的优势和积极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规范网络交往,引导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不仅具有深切的理论关怀,而且有其强烈的实践意图。它旨在指导和参与文化变迁,获得文化转型的自主地位和自主能力,是对人类文化危机的反思和觉醒,也是文化发展新方向、新道路的开拓,是各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自我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气言理——《黄帝内经》生理理论哲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6-67,70
"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医理所立论的基础,自然是天最终的归属,其理论最后落实于人体.人由天产生,它们间是由"气"贯通起来的.无论于天,或者于人体,"气"都遵循着阴阳、五行的规律.凡事皆"流",这是生命乃至整个宇宙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正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3-36
一般来说,实在论的含义比较模糊,但实在能通过真理、可检验性等概念在语义学中得到严格的规定。波普尔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和语义学方法,他的第三世界理论建立在一些语义学概念的误用之上。实际上,从波普尔确认的哲学前提出发,语义学要求他应该是“内部实在论”者,而形而上学实在论却是他所信奉的先验教条。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雄柏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皮亚杰就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对于我们对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有无借鉴意义?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弥赛亚主义的革命实践:布洛赫和本雅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彦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布洛赫和本雅明都是从批判新康德主义的认识论和启蒙思想来为他们的弥赛亚主义的革命实践赢得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布洛赫最终把他的带有救赎色彩的音乐总体性转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乌托邦";本雅明对政治的模棱两可态度使他的弥赛亚的救赎难以真正接近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走向了无政府主义.无论如何,他们把革命与宗教结合起来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宗教不光是忱于幻想的,它还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其旨趣仍在于实践,当下时间打开了革命-救赎之门. 相似文献
8.
论《中庸》的和谐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包含的和谐理性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试图就《中庸》篇中的"中和"价值观所体现的价值理性以及"中庸"方法论所体现的交往理性来阐释中华文化所蕴涵的和谐精神,挖掘其中的理性资源,为今日之中华和谐社会建设寻找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9.
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指向哲学本身的几点"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首先是哲学家出于社会道义和责任的一种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和这种思辨活动的结果;具体而言,哲学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批判与建构的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观念的更新和提升来改造人并进而实现对世界的合理改造;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的超越本性,它是人之精神需求最高层面上的产物,一经产生,就永远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哲学永恒的核心主题,哲学理论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期以来,毛泽东同志关于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原理,被某些人斥之为“二元论”或“主观唯心论”,实质上这一原理是对社会革命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所作的极高的理论评价。因为不管具体内容、性质、动力、形式是怎样地极不相同,社会革命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就是消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陈旧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不断向前发展。问题在于对这种社会变革的作用究竟应当如何估计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原理正是为回答这个问题而提出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