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陆学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12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化转变为“十大阶层”。值得关注的是改革30多年来,中国中产阶层正处于崛起阶段,尽管这个阶级阶层结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然而一个现代化的阶级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后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特色经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内生的集群经济效益.然而,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还主要依赖于低要素成本优势,发展层次低,缺乏持续竞争力.因此,要防范产业集群风险,避免产业集群走向衰退,关键是依靠自主创新和集群升级来提高其持续竞争力.从区域视角看,需要实施基于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依靠培育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并根据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样本中每一个劳动力的迁移概率。由此推算出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和制度环境下,农业中可供转移的劳动力规模仅有几千万,是十分有限的,这一结果和中国仍然存在上亿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有很大差异。目前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中老年劳动力,要使他们真正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即重视对中老年劳动力的培训,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从而提高其非农工作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出社会结构不仅是分析和理解众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也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传统视角之一。将社会结构分析重新纳入到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心范畴,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要求。同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了其有利于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国资委1号文《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从“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阶段转变,国有企业大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如何引进和推广社会责任理念,并与企业经营的全面融合,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所面临的新挑战。文章依据Waddock的全面责任管理理论,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阶段性步骤和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余治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47-51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为政的好坏直接能够感召出祥瑞、灾异。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就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在综合网罗了古代各种方术之后,竟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纬书中有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董仲舒的文字。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朝两个方向发展,或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和演化;或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虽历经焚禁,但仍代有传人,好之者不绝。 相似文献
8.
曾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62-66
环境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面临的新课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与人代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改造环境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功能和价值。就其社会目标而言,是要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就其个体目标而言,是要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9.
田丰吴琦东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27-32
世界油价的快速上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不仅仅来自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更为严重的是,在世界经济发展本身存在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风险的情况下,世界石油格局的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难度。本文认为,从基本面因素来看,中期内,世界石油供需总量紧张的状况有可能缓解,但是不会彻底反转。 相似文献
10.
生态公民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通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3-19
生态公民理论是20世纪末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话题。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斯廷博根和多布森的生态公民理论,继而从生态文明视野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公民的四个重要特征:生态公民是具有环境人权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世界主义意识的世界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