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侯国跃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106-110
自助户外运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组织者则是法律意义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在“AA制”的“驴行”活动中,不能为“驴头”设定较重的安全保障义务,而在“非AA制”的“驴行”,“驴头”的安全保障义务则相对较重。基于“驴友”参与“驴行”具有自甘冒险的成分,故“驴头”的侵权责任可以减轻。“驴友”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是侵权法的一般条款,而不宜援引所谓的公平原则。因为缺乏“效果意思”,不宜认定“驴头”和“驴友”之间成立合同关系,亦不能判令“驴头”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合同的解释方法,保险公司不能主张“驴行”活动为“探险”,保险责任亦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而免除。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向东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
我国现行法对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性质的定位存在着误区,表现在将补偿问题定位为民事法律关系.这种误区是导致补偿问题复杂难解的深层法律原因.拆迁补偿关系应该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拆迁补偿性质为行政征收补偿,政府才是真正的补偿义务主体,政府应直接对被拆迁人承担补偿义务.拆迁补偿应以公正合理补偿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全面弥补当事人因公共利益而遭受的实际损失.仅就补偿标准而言,公正补偿应体现民法精神,但不可将其与民事赔偿简单等同. 相似文献
3.
卢代富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114-117
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是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农村经济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展开的.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推动了农村法治观念和农村法治信仰的形成,构架了农村经济法治的论证体系,提升了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打造了一批农村经济法治研究平台.但是,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研究也存在诸如对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本身重要性的认知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上,未能将研究与农村现实世界紧密结合,对中国法学发展和法治化进程的贡献率低等问题.新时期要提升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的研究水平,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经济法治研究的重视度,并根据农村经济法治研究的特点和任务,革新研究方法、树立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岳彩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118-121
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为背景,总结了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学研究的贡献.论文认为经济法学的理论创新确立了国家一市场的理论框架,推进了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推动了公平和有效率的市场秩序的构建,促进了宏观调控逐步走向法治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论文认为经济法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本位和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发展了传统法学的公私法二元划分的范式,拓展了法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空间,丰富了法律调整机制与功能的理论,创新并丰富了部门法学的构成和法的主体理论与法学研究的方法,突破并丰富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法律关系原理,发展和丰富了法律责任理论,促进和丰富了法学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最新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起源和动力之一。经典资产组合选择模型用预期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并同时基于一系列的前提假设。从现代投资理论组合的经典假设入手,沿着逐一放松经典假设这一线索,可以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一个梳理。学者们对经典假设的放松使模型更为接近现实,贝叶斯投资理论、奈特不确定下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家庭资产配置理论等研究都取得了丰富成果,大大发展了传统理论。但目前实践运用和理论研究的差距还很大,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业界实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黑社会性质组织基本特征的实践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1):41-4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当同时具备"组织"、"经济"、"行为"和"非法控制"四个基本特征。司法机关对同一法律文本的不同解读不仅直接关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圈之大小,而且更与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价值的真正实现紧密相关。由于对地方域情的过多考量以及构成要件要素的不当添加,各地司法机关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个基本特征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并因此陷入了司法不统一的现实困境。若欲走出这一司法困境,宜将四个基本特征置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构成中作分类解释,尤其需要尽量释明"规范性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同时注重相关司法经验的合理提升,将抽象立法条文合理量化,从而廓清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基本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冰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113-116
我国国内学者一般将证明妨碍定义得较为简单,而且,国内学者一般也不区分证明妨碍、证明妨害和举证妨碍,都是在同一语义上使用这些词汇。本文参照日本和我国多数学者的习惯用法,采用证明妨碍的用语。证明妨碍制度是指当事人因可归责于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诉讼中或诉讼外、故意或过失的作为或不作为,致使自己的证明行为变得困难或不可能,从而法院在认定事实上作出对被妨碍的当事人有利调整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罗丽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2):197-204
高校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思想在高校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提升高校扶贫的精准性提供了新的理念与路径。大数据具有信息采集和分析优势,能够为资助方提供充足的信息,为资助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事实依据,以及为资助效能的提高提供技术条件。为了实现优化高校精准资助模式的目标,应当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制度的整体性,注重内部的协调性,从框架设计、制度保障、技术路径和联动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智能手机鉴定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长江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2-38
智能手机鉴定在实践中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其在鉴定门类中法律地位含糊不明,与其他类型电子数据鉴定相比,其特殊性也没有得到重视。一方面,智能手机及系统、存储介质、数据形态具有复杂多样性;另一方面,其鉴定工具、技术和标准相对滞后,特别是当下鉴定技术还达不到电子取证完整性的要求。要改变这一困境,必须在法律上给予智能手机鉴定明确的地位,制定统一的鉴定操作规范,并对鉴定技术进行强制补强性说明,这样才能确保智能手机鉴定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杜绝死刑冤假错案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118-127
近年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关死刑的冤假错案频频发生,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针对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在司法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入罪的甄别工作,防止以"假事实"掩盖"真事实"而按"假事实"对行为人定罪,严禁以所谓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所谓的心理测试;坚定地执行"疑罪从无"的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应当不断提高侦查讯问程序的透明度,强化对侦查讯问活动有效的内部监督和有力的外部监督,坚决排除刑讯所取得的嫌疑人供述,减少冤假错案发生的几率;切实推行错案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度,对于酿成错案的有关人员给予严厉制裁,加大对司法腐败的惩治力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