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突出体现在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上。先秦儒家认为,人们应该像生生不息、永恒运转的上天一样,具有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完善自我,入世有为。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具体渗透在内圣外王的自强人格、穷达持节的独立人格、修己安人的经世人格等理想人格的构建过程中。表现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革故鼎新、积极变通,乐天知命、乐观向上等的积极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青藏地区的儿童生活在多民族并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要支持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发展,需要以其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之一,在藏汉混居地,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立足于儿童生活的藏汉两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因此,此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需具备藏汉“双文化”教育的态度和理念、实施藏汉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和藏汉民族文化知识,由此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本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国民幸福是一个系统性和长期进行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也是幸福工程的目标。当前的中国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了国民生活的主旋律。幸福既包括了物质上的充沛,又涵盖了精神上的富足,提升国民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全民幸福必不可少的一环。构建积极型社会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全民幸福提供的可行性方案。积极型社会着力于发展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品德等,其实践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积极型社会能够使人们和谐相处,创建和谐的社会整体,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努力构建积极型社会,从而建设一个全民心理健康的中国,实现可持续的全民幸福。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担,并且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也是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存在专业建设理念不适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深入、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专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要更加注重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深化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专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正因为此,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视角实现了从个体向群体乃至社会的不断转向。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城市移民、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认同的观点进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认同特别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认同的机制分析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国玺相传由秦始皇所造,而后汉灭秦,获得此宝,象征着天命传承。在华夏正统观及汉晋间玉玺传说的影响下,十六国时期僭居中原的胡人政权为了强调自己的正朔地位,遂使正统论中"器物说"大行其时。而一枚可能从未存在、或是早已不复存在的传国玺,长期"活跃"于各个胡人政权之中,对传国玺传说的书写也随之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学视阈来看,国民性就是国家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国民"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既反映了国民所处生存环境的状况,也折射出国民对复合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和适应结果。国民性的生成和演化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的作用力持续不断、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影响下实现的。在此作用力下,国民性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重构、稳定、再重构、再稳定的演变范式,并能动地反作用于国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国民性在国民调控国家生态系统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的效力,实现其推动国家生态系统良性演化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演变。主动改造国民性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推进其正向演变,以实现国家生态系统的良性演化,既是国家生态系统演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发挥其主体性、拓适其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