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土客籍矛盾曾严重地影响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是宛希先、袁文才、王佐等被错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客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客籍人大规模的迁入,土客籍在政治权利、经济利益以及文化、习俗、观念等方面产生矛盾,在井冈山根据地建设中则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以及土地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不管是对于“和谐”还是“发展”,都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快建立或完善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就是革命。历史地看,革命观念本身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化历程。首先是西方现代式革命观的传入,并与中国传统的革命观产生碰撞交融。随着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也开始输入中国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由于中国国情及时代需求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由此生发出一些中国式的特色。回溯历史是为了前瞻未来。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革命观念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才能更好地开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4.
对自己的成员加强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长期的党性教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党性教育的方向性;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始终注重党性教育的现实性;立足于解决党内的重要问题,努力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强调党性教育的实践性;正面教育与自我反思相结合,严格遵循党性教育的规律性。这些历史经验,对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党性教育工作,仍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东固革命根据地几乎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建立的我党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但由于诸多原因对东固革命根据地了解的人并不多。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建立、发展与演变的诸多事情更是鲜为人知。本文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做了详细的梳理,以期为世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并最终完善形成以“十六字诀”为基础的游击战术,它不仅是红军在人力、武器都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的作战指导原则,而且还是人民军队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红军战略战术的核心。它的产生及发展不仅对于我军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奠定了总的原则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人民战争的思想,并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国防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对世界军事战略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湘南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我党领导的又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毛泽东早已设想“以汝城为中心”实行湘南起义,但因多种原因,将湘南暴动的打算变成了极力攻打长沙,并最终放弃了湘南割据。朱德召集汝城会议,讨论了湘南起义的计划,但因准备不足决定推迟,后因支援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再次推迟,而宜章首义更利于湘南起义的实现。湘南起义大可不必与三大起义齐名,但它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依然突出。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一场牵动千千万万资本家与共产党人的深刻变革。改造具有充足的依据,并注意到政策的把握。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采取了三种形式,至1956年胜利结束。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既有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一场牵动千千万万资本家与共产党人的深刻变革。改造具有充分的依据,并注意到政策的把握。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采取了三种形式,至1956年胜利结束。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既有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0.
解读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时期的土地政策,不宜从现代产权理论中关于土地权属的基本要素着手,而是应该更多地置于当时的客观环境特别是政治因素来评判;苏维埃时期的土地政策,有鲜明的阶级性、不确定性、依附性和强制性;苏维埃土地政策的实施,解构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经济基础,建构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苏维埃土地政策既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目标相呼应,也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