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4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6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829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568篇
社会学   134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2.
"新闻巨子"范长江系四川人。文章回顾和总结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自1979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范长江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论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入学习范长江、宣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开展范长江研究、努力培养范长江式新闻人才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在21世纪的突飞猛进深刻地影响着电影这一为工业所支撑的现代艺术。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在新名词、新概念令人眼花缭乱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并厘清"电影"(大电影与微电影)的语义、样式、类型,并对其发展策略予以再探讨,无疑极为必要,于国产电影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2019年,"X千万条,Y第一条"结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当年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根据语料分析发现:"X千万条,Y第一条"结构对称,容易上口;构式中"条"与X、Y搭配灵活,提高了这个构式的适应性,"X千万条,Y第一条"成为一种修辞构式。其含义突破了字面的意思,整个构式语义需要重新解读为"在众多存在的X当中,Y是最重要的",表达的语义重心是后一个分句。说话者通过夸大背景X,而使焦点Y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其认知机制符合人们对世界感知的"图形——背景"心理模式和人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认知语用机制。该构式广泛地被使用于新闻标题、广告、标语等领域,给人警示、建议、提醒等。  相似文献   
5.
6.
7.
此文以“全球化”为关键词,讨论了这一语境下人文学术的现代性问题。由于后续发展国家大多将欧美议题和理论作为思考的入口,在本土经验层面来展开资源借鉴式的解释和理论再生产,因而形成当代人文学术,包括文学研究的全球化现象。作者指出,由于知识命题和知识方式的关联决定知识的有效性,所以,学界尤应关注在此语境下形成的认知框架、学术指向和共同议题。作者认为,不同的历史经验可以针对理论的盲点形成不同的参照框架,但不能以某种民族立场替代知识方式。中国学界在此学术生产链中,应保持自我认知,除了引介欧美学术议题、话语形态以及参照中国本土经验型个案外,还应在学理意义上凸显自身的洞察,以此才能探索有效解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9.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当代诗人谋求以新的方式建构自身形象。一些诗人积极利用绘画、摄影,甚至电视、电影等视觉媒介展示和传播自身形象,以"袪魅"或"返魅"的修辞,试图提供一种视觉模式的"诗人的阐释学"。诗界正尝试一种倚重诗人视觉形象的"泛化"传播策略,通过重塑诗人形象来改变中国新诗的边缘化处境。但在诗人的"明星化"塑造过程中,诗歌文本可能面临被视觉形象"僭越"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诗经》的白话翻译入手,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特点,进而引申出古文今译的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