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曲学大师卢前曾经把自己随国民参政会慰问团北上劳军所做近百首散曲作品结集为《北游草》。这些记游之曲,井然有序地记录了慰问团历时两个多月的行程,艺术地再现了国民参政会当年的一次劳军视察活动。作者记载和歌咏了沿途的名胜古迹,书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拓宽了散曲艺术的表现领域。这些作品既有历史的史料价值,也有艺术的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代,由于总体上尚未脱离浪漫幻想的神话时代,故典籍所载名物多有迂怪恍惚、飘渺流离的特点.承袭这一历史特征,同时又独具南方地域文化特色的《楚辞》则更是如此,《楚辞》中所载众多具有神话幻想特质的地理名称便是其重要例子.然而在后世各家的注疏解说过程中,对于这些神话的、幻想的、飘渺的名物称谓却总体上采取一种具体化、实证化、明确化的阐释策略,从而最终逐渐远离先秦文献原典的源初性意义.本文拈出《楚辞·天问》地理名词“三危”,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具体探讨其语义阐释的讹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20世纪30年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壮举受到了英国报刊的关注与跟踪报道.回顾其对于红军长征报道的基本脉络,总结其报道内容与报道特点,可以发现,剔除英国报刊的偏颇立场、新闻消息不准确、用词不当等因素,其对红军长征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域外行记不仅记录了跨越不同地理空间的过程,也记录了旅行者从一文化空间进入另一文化空间的情感体验。行记中存在大量关于异国形象的记载并不是简单的先验于文本的对异国现实的复制品,而是旅行者在自身的社会文化、伦理情感等因素影响下对异国所作的想象性描述,这一点在宋代的使金行记中得到突出体现。在宋人关于金国"社会集体想象"的影响下,作家筛选出女真族粗疏无文、遗民人心思汉、金地荒凉破败等特点来塑造金国形象,总体呈现出负面、丑陋的形象,透过对金国形象的描述,宋人完成了对自身文化大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屈辞涉及诸多古地名,后世学者对这些古地名的阐释透露出中国地理文化以及国人地理观的诸种特色,如先秦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世界地理意识,后世基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这种地理观念逐渐收缩内倾;包括屈辞在内的先秦文献含有大量外来语词和外来地理概念,其中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音译词进入中国文化后,随即会有新的相应形声字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音译而生的形声字义不断汉化而坐实;外来地名中的意译词不好坐实,故文献岐说相对较少;外来地名所具特征与中土地理地貌相似多者歧说则多;地名的外延会随政治视域的开合而呈现时代烙印,但总体趋势为南北宏阔、东西短视等等.这些特征极富中国性.由屈辞古地名的文献阐释,进而探讨中国古地名之文化特征,这对推进阐释屈辞文本以及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自汉代迄今,研究者站在不同立场对赋体的渊源进行多层面探析,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遂导致结论千差万别。探求文学体裁的源流变迁,应回归文学文本和产生其文体的时空地域,这无疑已为主流学界所认同。汉赋虽全盛于两汉,但产生汉赋的时空背景更多来源于楚国。从文字学上厘清“赋”义的历史演变,认识“辞”“赋”两种不同文体的本质差异,还原文本、从文本出发考察赋体产生的直接来源无疑是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宋玉继承“屈辞”传统,但又推陈出新,开创了“屈辞宋赋”双峰并峙的文学新局。宋玉将“赋”义在战国时代广为应用的“赋诗言志”以及“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传统融入于自己创新性的文学体裁“赋”,与“屈辞”言情不同,宋玉诸赋重在体物,此体一经宋玉发端,遂演进成为两汉文学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0.
四川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包容性让世界文化、先进思想在这里汇融,其独特魅力蕴含了特有的经济发展格局。韩流、韩剧、韩美食、韩汽车、三星手机等早已融入四川人民生活。中韩文化虽有一定共鸣区,但依然存在着差异,正确看待和认识韩企在四川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是韩企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韩企在川发展期间,只有不断适应发展的需求,相互依赖,和谐共存,才能服务于市场,发展于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