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奇迹,扶贫制度创新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国家层面的扶贫立法呈现出破碎性、多价值融合性等特征,因此,在整个扶贫开发过程中,地方扶贫立法成为重要的制度支撑。从地方立法的文本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际调研经验,解构构成当前地方立法的思想基础,批判性审视当前扶贫法律规范的社会性和逻辑性,发现各地区的扶贫立法呈现出趋同化、政策化和泛原则化的现象。未来的扶贫立法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尊重各地的区域差异和扶贫经验,在法律的框架内,促进扶贫立法与其他法律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宏观的政治机会结构变迁与微观的农民环境抗争演变的关联性进行历时性考察发现,二者之间是一种单向度的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农民环境抗争的发生与演变、形式与策略、效果与后果无不受到政治机会结构的形塑、规范和限制。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轨时期抑或市场经济时期,政治机会结构与农民环境抗争之间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在牺牲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促使环境问题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转化。化解这种紧张的根本之途在于深入改革经济政治体制,理顺中央、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农民环境权益的表达提供更为通畅、合理的政治机会空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项目下乡”的发生与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进程、宏观政治生态与社会基础中加以考察,研究认为:服务型国家建设、城乡差距和治道变革是客观理解“项目下乡”的宏观背景。“项目下乡”发生的基本逻辑是农村公共产品陷入自我供给困境,国家通过外源性输入,借助行政吸纳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构国家与农民有机联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现实选择。从现代国家的理想体制来看,“项目下乡”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财政转移支付,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变革传统乡村,促进村庄公共精神成长,增强内生性供给能力,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正义观在当今学界依然遭遇着种种误解,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正义批判,需牢牢把握其在存在论路径上展开的对一切形而上学正义概念的倒转。"对象性活动"构成马克思正义批判的存在论基础,其核心在于充分保证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现实的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在正义主题上的前提性地位。此种正义阐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不仅能在根基处积极应答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种种误读,而且能有效地在现实中开展出具有原则高度的正义理论与实践批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环境抗争不断爆发而多数未能实现其抗争诉求。案例中,受到环境侵害的易村农民通过"结盟"与"树敌"、"依法"与"依势"、"示弱"与"示强"、"求内"与"借外"等多元抗争策略,试图借助政治机会、伦理道义、外部资源等提升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政治文本为农民环境抗争提供的政治机会在实践中被地方政府以无既定规则的非制度化应对策略予以封闭。同时,地方政府、污染企业以权力和金钱为媒介不断在乡村社会中拓殖所形成的权力结构,极大地消解了农民集体行动的意愿和能力。由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联接和制衡机制,农民环境抗争大多处于孤立无援、进退失据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村低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村民的怨愤情绪也同比上升,其根源在于低保制度推进过程中的单一行政命令模式和对低保权利的保障不足.因此,要促使农村低保制度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型;保障和加强民众低保权利,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形成对低保权力的有效制约;促使低保立法由传统的命令管制法向现代利益衡平法转型,明晰管理机构的低保权力,求得低保权利和低保权力的衡平发展,以提高民众的满意度,促进农村低保制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干预项目的评估是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效率、干预影响以及可持续性同项目实施之间的相关性的过程。它至少包含两方面的现实功能,学术层面上,是回应当前知识界对于发展项目是否真正有效的学术争论的最直接手段;实践层面上,能够对特定发展项目的持续或中止进行合法化描述。发展干预是由多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改变,要展示其项目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发展变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操作性难题主要包括:复杂社会系统中干预效果的归因偏差议题;阶段性影响与最终效果的关系平衡议题;普遍性与情景化的评估方法的采用偏向议题;项目评估的时间节点的动态选择议题。操作性难题归结成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在于如何判断发展干预行动是否真正推动了减贫发展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8.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积累大量财富与发展经验的同时,拉美、东南亚、前苏联及东欧的一些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以后进入了经济徘徊停滞时期,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为世界上旨在跨越资本主义艰难时期的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结合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将其交往行动理论与商谈伦理延伸到法律领域,试图通过重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建构其商谈程序法哲学.他重构马克思法哲学根基、重构马克思法律本体论、重构马克思法律功能论、重构马克思法律“社会物质基础说”、重构马克思法律价值论,从而指向其批判的理论旨归——追寻人类的自由、权利和解放.这五个向度的比较研究,彰显了哈贝马斯重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的致思理路,以及这一致思理路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行的三大文化形态之一,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观塑造的新场域.大众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方式侵染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地位的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