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思想交流的融合,产生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涌入中国,在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伦理道德领域表现出强大的侵蚀效应.该思潮已经渗透到青年群体,并对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造成很大的冲击.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晴雨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国家复兴的主力军.当前阶段,理应将教育引导与青年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弘扬正能量,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虚无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以善治为目标的乡村治理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共议协商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最大公约数"。基于农村资源环境冲突治理而言,农民资源环境权益受损、农民在治理中失语等是冲突的诱因,究其根源却是资源环境管控专断思维所致。因此,要化解资源环境冲突,就必须从资源环境治理出发,积极推进资源环境治理的多元化,使乡村治理的不同主体能自主平等、自由地参与到共议协商的活动中。为此需要在维护农民资源环境权益、畅通维权渠道、完善补偿政策和应急机制等方面,切实提升农民在其中的话语权,确立起共议协商的治理机制,最终在乡村资源环境冲突化解中实践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3.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党建话语的崭新表达,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性。它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保证。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光辉历史。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将党锻造成为始终领导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存论内涵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支配性的社会权力,而不是纳入经济范畴体系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理性前的交往形式,其讨论的核心内容是个性与交往的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存论内涵的分析给我们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一条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道路,分析资本运动自我扬弃的感性辩证法;另一条是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道路。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研究扬弃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5.
6.
7.
改善农民福利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关键,也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得相较于农民对福利发展的新需求和稳定脱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而言,中国农民福利发展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其主要有农民福利发展的理念偏颇、主体缺位、政策失衡、路径单一等现实困境。对此破解的有效路径是:发挥好政策引导、组织重塑和机制构建等综合施政举措,凝聚农民福利发展的治理共识与组织机制能量,以期为农民福利发展寻求有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人的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以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关切,以此对国家治理的深化认识和实践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立足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极为鲜明且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在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贯彻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国家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规律、合乎人的发展要求,最终目标和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诉讼领域,如何对待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法律制度、法律思维、诉讼模式、法律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各国民事诉讼对待非法证据的态度及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差异,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即宽松模式、证据关联模式、法官心证模式、严格排除模式。我国民事诉讼中对这一问题采用的是严格排除模式,但立法与审判实践衔接度不高。我国民事诉讼对此问题规定过于严格,在审判实践中难以适用,通过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界限,加入重大违法评判这一内容,然后制订配套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使得对非法证据的审查合乎规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