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 《社科纵横》2013,(8):56-5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如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各地方政府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在客观地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原则及路径提出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基础科学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为其提供一个持久的推动力。然而,对基础科学创新重视不足,在我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提升基础科学创新能力,必须摆脱强“经济中心”思想的影响,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学方法的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10):103-110
天在中国古代通常有自然之天、人格之天、道德之天等多种含义,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殊概念,其所包含的对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的探源,形成了不同思想家不同的德性思考方式。从心性儒家来看,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天生予德的肯定,反映了春秋时期萌生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思想,并且以天之道反证人之道在德性生成上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天性和德性是儒道两派对性的不同诠释,儒家的德性尽管也关注个体的本然之性,但最终要落实在人伦关系的实践之上,这是儒家表现出"以善释真"、"以人释天"的思维趋向。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人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实践中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文化,应从其设计阶段、知识运用和社会整合阶段三个维度促进技术创新与人文的融合,使技术创新中潜在的人文价值在应用中转化为现实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工生命Synthia诞生,生命形式由一种变为两种,这将可能在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引发观念层面的变革,特别是生命起源问题。新诞生的人工生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面对反常,人们将会怎样对待人工生命理论的未来?协调论为人们对人工生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理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科学中反常一直存在,但协调论主张,反常的存在不能决定理论的最终命运,不应该轻易放弃协调力较弱的新生事物,而应该鼓励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科学活动中,科学探索以物质实验为主、思想实验为辅。在现代科学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物质实验在微观领域和宏观世界中难以发挥作用,而思想实验的作用逐渐显现,物质实验仅仅是整个科学活动的验证步骤。以不确定性原理的产生为界,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在科学活动的主要领地中的主次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存在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宇宙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抗战后期发生在昆明的“倒孔运动”是战时大学生抗争政治的一种表现,它是一次无领导、无组织、无预谋而有目标的带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的学潮,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引发的。“倒孔运动”是大学生在拥护政府统治合法性基础上的集体行动,其目的在于反对官僚的贪污腐败。大学教授在学潮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同情的旁观者”、“热情的鼓动者”和“急切的防范者”之分。“倒孔运动”的发生实际上是对国民党政权一次预警,既说明国民党政权对大学校园党化努力的失败,同时也表明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资源在逐步流失。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至生态文明,从技术所形成的历史语境中审视,每个文明阶段都以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为支撑,使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和“人—技术—自然”系统等方面发生了转向.影响转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荀子思想中的人如何获得德性的观点明显不是现代比较伦理学的发现模式。他确实提供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概念,在他的思想构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我"是可能的;但是,他的目标是改变那种本性,而不是进而与它产生联系。荀子一般用"德"指代一个有着很高道德发展等级的人的状态或力量。因此,"德"类似于"尧的行动展现了德性"中的"德性"的含义。荀子不使用术语指代特定的美德,所以"德"不类似于"怜悯是一种德性"中的"德性"的含义。荀子相对的在大多数学习的过程中,对恰当动力关注的缺失,挑战了现代用术语定义为不恰当动力的,对德性伪装的关注。荀子观点的考虑引导我们拓展了获得德性发展模式的构造,也引导我们在理解之后质疑德性伪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德与法的辩证关系切入,对行政道德法律化的限度进行思辨,需考察其下限与上限两个维度。行政道德法律化的下限存于抑恶扬善、提高强制性,凸显从行政道德转为行政法律的必要性;行政道德法律化的上限存于德与法的辩证联系,须考察法律之缺陷、道德之特性,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德法共治才是我国合理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