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8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902篇
劳动科学   83篇
民族学   116篇
人才学   170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1435篇
理论方法论   214篇
综合类   3371篇
社会学   617篇
统计学   1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564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707篇
  2007年   518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热议。中国传统传媒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将媒介视为精英式的、垄断的技术,进而构建新闻业专业壁垒的实践性新闻话语体系。在自媒体时代,这一套垄断性话语体系受到了挑战。基于自媒体话语空间实践,将媒介视为一套拥有自身运行方式的逻辑,在中国不断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自媒体结构性“下沉”而重构的新闻业,新闻专业主义已不再是仅属于专业媒体人的规训,因突破了原生新闻专业主义的壁垒,而成为自由表达和公共参与的社会文化,进而成为监督社会的新形态,然而非理性的情绪表达成为新型新闻专业主义的杂质。因此,媒介融合的理念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并借此对社会的舆论形成监督和引导。自媒体所创造的新闻生产关系修正了原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探讨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高了农民创业概率1.67%.使用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内生性进行弱化后,上述结果仍旧稳健.并且发现异质性外出务工经历中,企业务工经历对创业行为并无显著影响,而自由工作、个体工商户等非企业工作经历则显著提升了农民创业概率,这为不同类型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创业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打开了外出务工经历的"黑匣子".对外出务工影响创业的机制进一步探讨发现,外出务工经历会通过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渠道提高农户创业概率,而创业动机并非其影响机制.同时,文章发现,互联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与外出务工具有类似的功能,对外出务工经历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最后,文章研究表明外出务工经历对本地创业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外地创业的影响则不显著;相较于雇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历对自雇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外视觉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人瞩目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视觉文化传播渠道经历了4个阶段的重要嬗变,涉及不同时段、传播设备、媒体与传播场域,蕴含政策、商业、技术、受众等复杂的意义多层结构,不断塑造着海外视觉文化的基本符号形式、制式、制作方法乃至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同时赋予海外视觉文化复杂而流变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模型认为,提升警察信任的主要方法在于预防和控制犯罪,降低犯罪率与提升公众安全感;而表达性模型认为,提升警察信任更应注重维护社会正义与社区凝聚力。基于提出促进中国警察信任度提高的理论模型,提升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国家和社会整体安全的最终目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功能性-表达性模型”与中国警察信任关系的结果表明,功能性模型与表达性模型内部因素之间存在显著路径关系,同时功能性模型显著影响表达性模型指标进而改变公众对警察的信任程度。经调节效应分析后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负向调节被害经历到犯罪恐惧感的直接路径,社交媒体使用负向调节犯罪恐惧感到警察信任的直接路径;在主观社会阶层和社交媒体使用的共同调节作用下,“被害经历→犯罪恐惧感→警察信任”中介路径效应值,随社交媒体使用频率的提升而增大,随主观社会阶层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技术衍化的产物,人工智能的艺术生产既体现出一般物化媒介的本质属性,又体现出超越一般媒介的技术优势,其对人类智能的直接模仿机制缩短了媒介模仿的实践间距,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媒介模仿施控与受控的统一,体现出人类媒介实践的"自足"效应。但审美"意向性"、经验意识以及人类非常态的思维性特征,作为人工智能尚未企及人类自然智能的阈限体现,在人工智能愈发凸显的智性优势中彰显了人类智慧的价值存在。兼具应然特征、随机属性与社会机制的情感场域更是成为人工智能止步自然智能的可能性限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艺术生产场域人类主导意识的现实在场,同时也对当下艺术场域中过于标举的形式思维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7.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情感归属,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其在实践中往往演化为建立和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在民族主义话语中,作为“人民”的民众从历史“后台”向历史“舞台”前置,媒介作为国民的“养成所”,被置于民族救亡与国家建设的中心地位。在人民主权的民族主义话语中,《湘报》报人提出了“报为民史”的传媒属性观、“开启民智”的媒介功能观与“志士精神”的新闻伦理观,推动了湖南新闻思想的近代转型。《湘报》所建构的新闻思想,既接受了“民权”等现代价值观念,又具有儒教的道德激情,其对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诗书画合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对中国文化有着持续、深刻的影响.现有研究大都把图文结合的中国画视为静态"文本",但其本质是一种"媒介":它在一个平面画卷上构建了一个或多个具有开放性、关联性的跨时空场域,使文人士大夫得以在其中展开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味、生产并传播知识,等等.这些实践也不断改变着画作的面貌、含义、功能和价值.以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将之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变动的场域,当研究的焦点从文本转向文本背后的行动者——艺术家、观看者、鉴藏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时,中国艺术的独特媒介功能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媒介技术的迭代和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触网"后深陷其中.作为媒介的流量从单一的技术实践进入社会结构.它通过调节老年人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塑造着老年人群的价值观念和认同取向,并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组织关系.它通过达成理解—制造信任—产生动机—取消行为门槛—制定群体规范的作用机制控制着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对中国城市老年人上网行为的干预主要围绕调适社会养老模式、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媒介使用方式展开.老龄化与以数字化为表现特征的媒介化所产生的互动展现出人与媒介的持久博弈.流量媒介时代,真正考验老年人群的,并不是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技术,而是我们身边的家人和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