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4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38篇
理论方法论   157篇
综合类   852篇
社会学   141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学界长期囿于理论的单一接受阐释,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吸收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到真正的本土化阐释形态。文章提出以文学语言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语言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由此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此种阐释法,应该就是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实现本土化阐释的真正方法形态。  相似文献   
2.
近30年中国大陆文化研究走过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自身的问题框架。在今天,抽象性压抑的日常生活经验要求一种"广泛的文化研究",即置身在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社会政治、经济逻辑和权力格局之中的话语方式,而不是通过学科化的知识生产、建设行动或者理论阐述来完成的某项工程。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文体上,形成了回归"本土化"的创作潮流。或直接袭用古代文体,或跨文体地挪用古代非文学的文类,或在小说文本中杂糅中国本土各类文体体例,或重拾"世情"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文体"本土化"追求,既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焦虑的因应之策,也是文化自信心提升与国家意识形态促推的结果,同时亦表明了小说文体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变革规律。但这种"本土化"追求存在着本土化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质脱节、审美现代性缺位、文学性削减、生活同质化等问题。有生命力的"本土化",应该是形式与内质一致的本土化,同时涵纳西方文学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外关系中,中德关系是重要而又特殊的双边关系。文化交流视角下的中德关系研究,呈现出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德国思想文化的憧憬、模仿与内化:洋务期间中德的军事交流,不仅有助于德国在华良好形象的构建,而且为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自清末新政起,中国教育近代化深入到制度层面,其学制演变中德国的教育理念贯彻始终;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科玄之争为代表的文化论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战所体现的不仅是对西学的继承,更是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创新性发展。然而中德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使得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在西化与本土化之间游移不定。  相似文献   
5.
6.
7.
8.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为原初的经典信息,那么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则是把原初信息内化自身,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理论形态。在经典话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上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跨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创造,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命题的自觉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9.
10.
心理学本土化是世界心理学发展的潮流。目前我国的智能测验主要是引进和翻译国外量表,自主编制甚少。而我国古代智能测验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用实物来考察智能较多,娱乐性趣味性较强,更多地使用非文字测验,对于我国智能测验本土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