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中国外交调整的背景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与调整。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中国崛起速度加快,导致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要的改变,这必然引发国际上各种各样的反应。因此,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发生变化,面临的挑战同时增加。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恢复缓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国际政治理论,以不同的时代主题为背景,分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中一脉相承的主线,邓小平、江泽民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并对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历时性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倡导"是大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首要宗旨和重要实践。"倡导"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始终以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倡导实践为注解,这种倡导实践则主要通过对抗性倡导和合作性倡导两种形式得以展开,并对主权国家的国际声望构成压力。国际非政府组织针对中国的倡导从20世纪80年代即已开始,目前呈现出对抗性倡导领域相对集中、合作性倡导大幅拓展的现状特征。在准确把握其倡导现状并稳守政治底限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与倡导类国际非政府组织进行理性互动,将成为中国外交在可见的未来消解来自外部世界舆论苛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谷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9-63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处于相互的融合交汇当中,中国也需要应时势来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因此,中国亟需在自己、世界与国际社会这三点中找寻自己的平衡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步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的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的危机会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而迅速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放弃诉诸武力的解决途径,走出一条和平发展、共赢的道路,将各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关于时代主题的重申与肯定,既是确定今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判断和依据,也是对十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争论的总结。和平与发展问题一开始提出,就标志着在时代判断上的根本拨乱反正,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订国家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新世纪的中国外交战略,仍然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并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主观认识的加深,会不断进行对我们国家更有利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国际体系核心问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以体系的方式存在,通过结构在过程中的演变而转型.国际体系的核心问题与结构类型密切相关,随着结构由“倒丁字形”和“金字塔形”向“菱形”和“纺缍形”演变,国际体系中的核心问题逐步由“稳定”向“和谐”转型.由于体系外行为体持续大量融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出现了集权化、制度化和合法化趋势,造就了与霸权国密切合作的“国际中产阶级”和处境维艰的“国际弱势群体”.在全球国际体系“中产阶级化”的情况下,国际弱势群体处于利益受损和高压失语状态,只能通过以卵击石的非对称冲突表达利益诉求.这种强制性利益表达虽然无法撼动整个国际体系,但却是体系趋向和谐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7.
陶季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218-226
冷战时期,尤其是后冷战时期,美国研究者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包括其成因、内容和影响均作了较全面深入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大体上符合实际情况的观点,从而有助于国外学者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并对当今中国学术界进一步考察本国上世纪70年代外交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当然,美国研究者在上述探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处在剧烈的转型变化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对外关系也根据国际体系的变化得以调整。自2003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中欧关系一度发展顺利,但2006年欧盟发布的第五份对华战略文件却引发此后几年中欧关系的波折。本文试图厘清中欧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定位,并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例,深入探讨中国与欧盟外交关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实施更为有效的对欧盟外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飞涛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0,(5)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塑造的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瓦解,世界进入美国一超独霸的后冷战时代。新世纪以来,由9.11事件引发,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两场至今仍难以收场的战争,美国遂行霸权的执行能力大大下降。2008年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软硬实力遭受进一步打击,霸权地位进一步下降,世界政治开始摆脱后冷战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