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言保持——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石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4)
阐述了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保持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讨论了影响语言保持的相关因素,主张进行专题和综合性研究,宣传和推广语言保持较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光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68-77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发展,并经世代积累和传承着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体系,以及与群体心理、情感、行为等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的统一体。如何正确看待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及其价值,需要澄清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单线进化的文化观,以及对民族文化理解中的一些模糊或错误认识,将民族文化放在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中去凸现其价值,并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去探讨民族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学视野下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分析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政治层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他们人数少,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落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然而,由于政策的局限性和法律法规的缺失等致使人口较少民族的某些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成熟、稳定和有效的政策法律化,制定人口较少民族保护法。全面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权益,是保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繁荣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各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由于粗放式发展、自然环境、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少数地区仍至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本文即围绕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部分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扶贫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66-71
市场的自发力量不可能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却有可能拉大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干预力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各地区及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人口较少的22个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目前尚处于相对落后地位,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相似文献
7.
李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2):242-244
制度影响着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制度也在不断变化着 ,创新着。其原因有民间自发产生和政府强制推行两种。二者互相联系 ,互相制约。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在政府和民间高度一致的情况 ,就能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立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10):41-44
由于受诸多原因的限制,22个人口较少民族(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万人以下的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3):68-71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要不断改变其制度环境的过程.本文从将制度变迁理解为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出发,探讨了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学习与制度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何群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2,11(2):28-31
本文主要根据田野工作的材料与经验 ,提出当前鄂伦春族 (侧重在猎民阶层 )生存发展的三个问题 ,并希望通过问题分析和理论总结 ,就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作出某种回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