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完全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49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89篇 |
2014年 | 184篇 |
2013年 | 155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49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9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世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6
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其表现具有民族性,而文化传承正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对民族文化传承作这种定义的研究,将有且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传统,把握文化。 相似文献
2.
传承与传承人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刘锡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24-3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大致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李延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9
文章在明晰大学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内涵,从文化发展和继承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揭示了大学文化创新对推动大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华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16-21
在遗产旅游热潮中,正确、科学地处理好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管理好世界遗产,确保世界遗产代代相传,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公约的指导下,健全遗产保护法规,端正遗产开发观念,是实现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试图从苗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文化传承的特点、社会变迁的境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样一个问题 :传统的苗族文化有着自己有效的文化保存机制和传承机制 ,因而其文化体系一直保持着整体性和主体性。然而今天苗族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迁瓦解了传统的文化保存和传承机制 ,这使得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的角度对传统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这三者的关系进行梳理 ,并提出当前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6.
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柏贵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20-25
乡土知识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因其独特的“话语实践”而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知识在乡土社区和现代社会均具有多种显在或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对如何利用乡土知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兴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5):30-34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廖小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42-148
大学文化建设是现代中国大学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近年来学界所热论的话题.大学文化必然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但对社会文化又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文化的真髓和核心是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学术精神,学术精神是大学之为大学的内在规定,其他具体的大学精神都由学术精神延伸而来.大学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其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对人文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大学文化自身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兴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87-90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我们要从保护、创新与传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整合思维中来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使民族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