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篇 |
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94篇 |
理论方法论 | 44篇 |
综合类 | 272篇 |
社会学 | 19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伦理学视角分析囚徒困境的博弈论模型及其拓展形式,利用博弈论的语言例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否证“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可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这一论断.并将其推广到未知次数的重复囚徒困境的动态博弈问题,得出“首善”和“宽容”是成功策略的两个重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各种政治较量和利益权衡中正逐步遮蔽其深层次伦理关切,导致了各种决策、理论的功利性和盲目性。作为"他者"的伦理关系始终没有出现。梳理西方近代以来主体性哲学传统和现代"他者"思想,将为理解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思想渊源,探讨当今气候变化问题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提供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3.
崔小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2):108-111
语言伦理学是语言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它从伦理学角度研究语言和言语交际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语言不断地进行言语交际。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师话语一方面具有语言学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受道德伦理的制约。因此,就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话语的进行伦理建构,使得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许苏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1):28-38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受西方哲学影响最深、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来会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提升到新水平的活跃人物。他回应了利玛窦关于太极"其象何在"的质疑和艾儒略关于"元气不能自定己性"的驳难,吸取利玛窦以"实有"释"诚"和艾儒略关于"元质总无变灭"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发展了元气本体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以克傲为本"的观点,扬弃其"认识自然即所以认识上帝"的观念,吸纳其几何学方法之精义,提出"学者以去骄去惰为本"说以及"惟质测"能"即物以穷理"的新格物说、重视抽象推理能力的新致知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关于"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自由意志为"善恶之原"、人性发展是"涤旧而更新"以及"理卑于人"等思想因素,并作了新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布伦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6-21
在2010年8月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教授第一次用英文提交了将近三十年来的信息理论与哲学研究成果。其理论(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BTPI)聚焦于信息的自然本体论属性,以及它们对于适当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邬教授的BTPI理论,关于需要统一诸多关键学科及其规划的新信息观,作为一种元哲学对一般信息理论(这次大会的主题)而言形成了一个主要贡献。所描述的理论能够形成一个新的跨学科范式的部分,在其中信息具有核心作用。信息元哲学的协同应用能够为解决信息领域的关键性突出问题做出贡献,并为新兴信息社会的伦理学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伽达默尔整个学术生涯有一种走向政治解释学的倾向,不仅仅限于其早期,还包括其后期.它深受西方古代实践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影响,这种实践哲学和古代的政治学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伽达默尔后期明确地将它纳入到一种世界主义的眼光中,突破了原有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局限,从而使其意义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并从一个方面将解释学的普遍性追求同全人类的自我拯救和自我解放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人类认识自己最原本的方式之一。中西智慧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人的实践的历史活动和文化传统之不同特性。西方智慧首先表征为对人和世界的知识论的理性把握,注重形式,认为终极实在可以用形式化东西来把握,通过严密分析、科学精确的理性精神演化出重"自然因果"、规律和法则的科学智慧,同时注重对人的卑劣的情欲的反思、透悟,认为必须要信奉唯一的不变的人格神上帝并创生法律来对治人性之恶。中国智慧表现为对变动不居的宇宙、社会和人生运行规律的一种直觉的参悟、顿悟,认为智慧即是循"道"而行的德性体悟,是来自"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生存实践基础上的顿悟式的常识理性。中国智慧重事实和价值、德性之知、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中西方对智慧的理解就文化传统、认识论、伦理学的种种视角来看确实有差异,而实际上就深层次或大眼光来看,彼此都是相同相容,也是可以相互融合创新的。中西智慧比较不仅要突破西方中心论,也要突破中国中心论,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应内化为公民人格建构的教化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伦理学研究中存有一个"道德权利空场"。随着社会存在的变迁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完满发展,这一坚冰逐步被打破,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维度审视道德权利,在道德权利的学理合法性、内涵、现实意义以及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内在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道德权利的已有研究成果择要概括梳理,有助于道德权利问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9.
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政治生活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古代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是直接同一的,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政治与道德相疏离的倾向,而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则普遍确认政治正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无论是道德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具有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功能,因此表现出道德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先发制人战略研究的四大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先发制人战略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国际军事学、国际伦理学、国际法学和国际政治学四大学派,这四大学派在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的同时又自成体系。本文对这四大学派的主要观点、理论学说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西方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学界进一步深化此战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