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5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完全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586篇 |
出版年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107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86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225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174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38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何怀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资源。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而两个对环境保护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的思想,则一是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即限度和节欲的观念;一是涉及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即一种中和、宽容、不走极端,“不为己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诠释与整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鄯爱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儒家诚信伦理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经过转型、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成为现代社会诚信的伦理基础。具体说来 ,应从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生活、诚信伦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儒家诚信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 ,权利意识的确立是重构现代中国诚信伦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曹顺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11-16
本期笔谈栏目刊出陈伯海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围绕"在中国发现文论"的主题各抒己见。有趣的是,诸位不约而同地都重视如何成功地建设"中国文论",并对相关的一些理论观念作平心静气的阐释,而并不在意话语权的得失。建设重于争论,这真是中国文论界的一个好现象。陈伯海先生提出了一个可能须几代人努力的世纪课题:"古代文论"向"中国文论"的转变。他以中医为喻,说中医植根于传统中国医术,但不称之为"古医",因为它不单存活于古代,即使在当今也仍处于作诊疗、开处方的活跃状态,它是现代医学中与西医并列的一个派别,而非已经过去了的历史陈迹。他提出一要阐释,二要应用,三要建构的方法,以将传统诗文评里蕴藏着的普遍性意义发掘出来,给予合理的阐发,使之与现代人的文学活动、审美经验乃至生存智慧相联结,即传统面向现代而开放其自身,它便是古文论向着中国文论的转换生成,也就是众说纷纭的"古文论的现代转换"所要达成的中心目标。此论颇有胜义,无疑为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的进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蒋述卓先生高屋建瓴又乐观地认为,从全球地域化视野来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具有实现本土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他对新儒家的看法是:新儒家文化诗学的现代转换经验是值得重视的,主要是他们注重在精神传统上继承,并根据对当下生存境遇的思考来进行古代诗学概念、范畴的现代诠释,不是简单地将个别与部分词语挪移,而是作一种整体上的现代整合。但是,我们学习这种经验时,又不得不对新儒家文化诗学的整体发展做更深入的拷问。至于如何深拷,读者自可细读细究之。看来,新儒家的学术努力已然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成功个案。曹顺庆先生对他最先提出的"失语症"概念作了一些深刻的说明并开出救治药方:"失语"和外语程度及学问深浅是不同层面的问题。"话语"指不同的学术规则,"失语"即失去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学术规则。传统中国文论的范畴,是话语表层的东西,有时代局限性,而学术规则是支配范畴的深层的潜在东西。范畴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或消亡,话语却是有生命力的,可以进行现代转换。西风日炽,国人长期以来自我否定的模式导致了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失语,因此,解决失语的根本办法就在于开展原典教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学习外文原著,如此才能改变失语现状。张节末先生指出,对当今西方话语是否能够重演历史上佛教式的文化渗透,我们自然是难以放心,这就是文论"失语症"的病因之一。他通过回顾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慧能、玄奘和毛泽东的经验,点出已然处于比较语境之中的中国文论的突围之道,即中国文论研究必须在比较语境中展开。他认为,比较的话语权体现于发现"中国问题",并分别举王维诗中鸟、山、花三种意象来说明印度佛教传统和中国儒道传统的区别与联系,尝试在中国儒道传统与印度佛教传统之间为意境定位。胡晓明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敏锐地感知到新儒家诗学的学术蕴涵,并对徐复观进行了个案研究。胡先生认为,徐复观的文学观富含现代新儒家的学理,成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其观点既不降低人心而为自然人性,也不夸张而为神性人心,更不流于现世而为气化人性,他以"伟大"、"性情"和"功夫"为要义的心学文学观在现代中国文论中应有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198-205
本文围绕“学”的观念,以孔子为主来说明儒家的教育理想,在论述中先说明孔子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然后指出孔子的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指出“圣人可学”的观念对解释儒家教育思想特色的意义,特别指出儒家强调自我学习的观念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本文认为,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在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儒家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对狭义的教育的认知,而且蕴涵着整个古典时代对“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儒家道德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崔永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道德法”是泛道德主义观念影响法律领域的一种表现。儒家的法律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法思想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立法方面 ,主张把道德的法律化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在司法方面 ,主张把“中庸”与“慎刑”作为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 ;在治国方面 ,主张把刑法辅助下的德教优先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储小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本文对目前有关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发展关系探讨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进而深入分析了儒家伦理在海外华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论述了儒家伦理能促进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动力,其自身必须实现义利观的核心转换。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古老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杜维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2):5-12
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启蒙价值的冲击下,儒家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传统已经基本上被解构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五四"时代的文化精英对儒学的批判仍显肤浅和不足,启蒙仍未深入;另一方面,儒学必须对西方的强势有所回应,儒学的发展尽管障碍重重但它仍有转化重生的机缘.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辛慧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47-151,156
新加坡能够在三十年间创造惊人奇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加坡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其鲜明的特色。中国与新加坡在文化渊源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 ,研究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会极具现实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兆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1):5-9
儒家思想浩茫博大,仅就“仁、礼、中庸”思想就足以说明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地解决社会各式各样的矛盾,不疲倦地在无休止地做着调和社会矛盾的工作。由于儒家思想历代不断吐故纳新,不断适应历史进程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于今日新的历史时期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持续地发展下去做出自己特有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139-142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