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3篇 |
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5篇 |
人才学 | 16篇 |
丛书文集 | 878篇 |
理论方法论 | 115篇 |
综合类 | 1031篇 |
社会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90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38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62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26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中,儒家的"富民"思想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正面价值.因此,在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值得重视的.高等教育阶段也应当给予《中国经济思想史》应有的关注,这对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3.
陆建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69-73
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关系密切.在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乃至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都需要道家的积极参与.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道家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生长点”,道家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易于同西方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唐长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3):134-139,145
作为成长于齐鲁大地上的优秀作家,张炜小说创作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张炜小说创作始终的是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的入世精神;张炜对道家的出世精神并不赞赏,但道家文化对本真天性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又使他在心理气质上本能地倾向于它,并在作品中自然体现出道家文化的神韵;张炜还自觉地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其小说中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大地母亲的礼赞、对民间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的表现、对民间价值观念的提炼等方面。近年来,齐文化浪漫幻想的艺术精神对张炜的小说创作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荆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7-31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重视道德自我选择的自由,社群主义则坚持社群与传统价值的重要性。儒家主张"为仁由己",重视人格独立的追求与道德尊严的实现。同时,儒家认为成己即是成人、成物,个人是在家、国、天下、宇宙中的整体存在,个人的实现必然涵括着伦理责任、社会责任甚至是宇宙责任的担当。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以整体的、共通的方式体认和感受人生、社会、宇宙,从本体论与心性论方面奠定了个人与社会、宇宙和谐共存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小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13
以儒家之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思想看来,康德先验辩证论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之"先验自由"与第四个二律背反之"一个理知的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两者合起来正是指向儒家所谓天、天道或天理,而康德所谓先验自由为实践自由奠基,亦是想表明人道源于天道,以及由此而进一步人道与天道为一。康德沿袭西方神人之际亦即天人之别的一贯之旨,以至于天道不能同人道贯通,人之性不能充尽圆满地体现神之性或天之性,因而在人性本善的问题上模棱两可,不能也不敢充分肯定人之善良意志就是人之本有的良知良能。即使肯定人之实践理性的意志自由,也要由理论理性所设定的先验自由来奠基。这恰是康德也是整个西方理性的最大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7.
文章系统解读了楚简《唐虞之道》第14至29号简的思想内涵及脉络,认为这部分简文首先通过尧成为天子之原因的追问,突出了德与位的张力问题,即在应然之理上,有位必当有德,但就实然之事看,有德未必有位.简文对这一德位张力有两个层面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求有德无位者全力修德,谨守性命,安于时命,养成恒常如一的圆满德行,从而能在得位而治时能“利天下而弗利”;另一方面,要求有位者透悟性命之正,从而能主动尚德授贤、退而养生,这既能使贤者居位而利天下,又能退而养生以自利.简文将“七十致政”之礼普遍化,试图断绝天子终身制的构想,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与之相反,是基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推至“自然的和谐”.儒道两种不同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环环相扣.从横向空间上看,恰成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构成了作为传统和谐社会观集中体现的“普遍和谐观念”.追求“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用现代系统论对之加以重新诠释,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姬志海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24-31
作为实验性色彩颇浓的独特文本,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产生于五四以后波谲云诡的历史大转折时期,在“共时”与“历时”相互交错的叙事策略中,在貌似“油滑”、不乏后现代基调的拼贴性语言丛林的背后,鲁迅先生以一个启蒙思想家、现实与文化双重批判者的身份,对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地位的儒家道德规范、政治伦理进行了急风暴雨式的解构与批判.继而,又以多元并蓄的开阔视界,对秦汉以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蕴涵着与现代西方自由、民主与科学基因遥相呼应的墨家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倡导,并从中洗磨出了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意义是指求学的目的,不在于功名利禄,而是在于成己成物,即在自身修养提高的基础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思想有其深厚的心性基础,即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这种本善之“心性”成为儒家“为己之学”的“源”与“本”,正是此“本”使得儒家的“为己之学”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它对社会、对自然的无限大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