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坚白石二”立论之谜——《公孙龙子·坚白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公孙龙“坚白石二”命题的本意 ,是指由“坚”、“白”、“石”三个单名只能生成“坚石”和“白石”两个兼名。在《坚白论》中 ,公孙龙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表征事物特性的名称之间的相离性、独立性 ,深刻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因此 ,从《坚白论》的思想意蕴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名称符号之间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2.
为公孙龙正名——《白马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认为《白马论》之中心论题“白马非马”的本意 ,既非“白马不是马”,亦非“白马不等于马”,而是“‘白马’不是‘马’”,它是一个表征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命题。在《白马论》中 ,公孙龙通过肯定名与指称对象的对应关系 ,揭举了作为词项符号的名的确定性以及名与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并严格区分了名的提及与使用。因此 ,从《白马论》的思想意蕴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3.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27-30
在我国先秦诸子哲学中,公孙龙哲学具有与其他诸子思想迥异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这就是研究内容上的"专决于名",立论方式上的超越常识,论说方法上的"假物取譬"。准确把握公孙龙哲学的这三个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公孙龙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国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1):46-48
尽管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如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地揭示它 ,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这是重中之重。公孙龙的确拥用一些逻辑思想 ,但是他的逻辑思想是不系统的 相似文献
5.
程水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3):23-28
在感觉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位"的规定性,并据以"离坚白,别同异",是公孙龙哲学的基本观点.与之相应,"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则是根据"位"的规定性,对事物进行"不过""不旷"的指称.即用现有之"名"按"位"的规定性去指称目前的"实".公孙龙的正名学说与其政治主张相表里.其正名的动机,是要求各国"位其所位",放弃兼并,维持多元共存的现有秩序. 相似文献
6.
刘强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虽然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违背常理的;但从普通逻辑角度看,此命题包含十分丰富的逻辑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下定义、划分、概括与限制、同一律等方面,都可以证明“白马非马”命题思想内容有其独特的深刻性,因此在我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曾祥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16-119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公孙龙本人称之为成名之作的《白马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白马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祥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29-32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称之为公孙龙思想奠基之作的《名实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名实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名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智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82-86
"白马非马"是中国名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久悬未决的公案。传统上对它的解释都过于牵强,无法令人信服。在充分阅读《战国策》文本和对战国年间思想状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战国时代的"白马非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话语。它的本意是:"白马"指的是"白马"这个地方而不是真正的马。这表明传统上以为是战国公孙龙所著的《公孙龙子》极有可能是后人的托附。 相似文献
10.
郭智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3):24-27
"白马非马"是中国名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久悬未决的公案。传统上对它的解释都过于牵强,无法令人信服。在充分阅读《战国策》文本和对战国年间思想状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该文认为,战国时代的"白马非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话语。它的本意是:"白马"指的是"白马"这个地方而不是真正的马。这表明传统上以为是战国公孙龙所著的《公孙龙子》极有可能是后人的托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