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研究相当有限,目前研究注重中国地方选举的产生、发展及意义,它们将视角限于选举阻碍了对地方民主协商方面的进一步探寻.20世纪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民情恳谈会、民主恳谈会、民主理财会、民情直通车、便民服务窗、居民论坛、乡村论坛和民主听(议)证会.中国的协商制度综合了物质和规范两方面考虑,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主的一种混合产物,也常带有感情宣泄的特点.通过讨论民主商谈会、公民评议会、居民或村民代表会几种主要的协商制度形式、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并比较它们对协商的影响,考察了协商制度相关问题及地方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代议制民主一般采用选举的方法来聚合民众的偏好,它强调公民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强调聚合之后所达成的最终结果,但很少去关注聚合的具体过程.相反,协商民主理论关注的正是聚合的具体过程,强调公民在作出选择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与审慎.协商民主可能发生在三个层面的不同领域:国家制度、特设论坛、公共领域.这三个领域内的协商民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运作方式.而且,对协商民主的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普遍模式.因此,各个国家与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地创建协商民主,中国的民主实践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晚期在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互联网公共论坛作为一种立基于新传播技术之上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全面的参与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沟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公共论坛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并且与政府发生互动.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虽然互联网公共论坛还有待于规范,但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在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决策的优化等方面,无疑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家刚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2):9-17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例如民主法治建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公民社会培育、民主意识与文化的形成,以及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等。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协商民主理论,作为现代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火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协商民主把协商从政治手段上升为制度安排,把协商主体从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促使现代民主从注重偏好的聚集转向注重偏好的具体形成过程,是一种更具有实质民主意义的新型民主形态。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晔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9-48
社区自治体现出中国城市治理体制变革的方向 ,它有赖于社区精英的有效治理、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拓展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发展。本文通过对个案的解析 ,描述、解释了社区自治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 ,在协商民主的制度框架内实现政党、国家、社会的权力互强 ,是推动社区自治的一个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幅员辽阔的民族国家里同时实现两项基本民主价值--包容性和深思熟虑性--是一个难题.根据实现这两项价值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有各种公共磋商形式.当前在互联网上发生的公共磋商形式,既缺乏政治平等,又缺乏协商.而"协商民意测验"可以说是实现这两种基本价值的最佳方式.其中的政治平等通过随机抽样(给每人以成为起决定作用投票人的平等机会)和讨论平等来实现.协商通过适中而均衡的小组讨论、回答参与者提出的问题以及保持中立的专家小组三者来实现.政治平等和协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多种维度的标准.实施协商民意测验的办法包括面对面交流和网络交流两种,它们都有助于实现这两种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协商民主:基于社会和谐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士青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434-437
协商民主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实现形式,它以利益多元为逻辑起点,以公共协商为核心内容,以社会和谐为价值诉求,以制度规制为根本保障。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自治民主、谈判民主的完善和超越,发展协商民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协商民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创新了我国乡村群众自治制度。它用于乡村治理中的动力来自于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与村民互动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民主困境。近年来,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导致对协商式治理方式的冷漠,相关制度的缺失,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首先应该健全相关制度,其次要规范协商程序,最后需要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浙江省泽国镇协商民主实践的案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的民主恳谈实践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安排上作出了积极的、比较规范的探索.它充分显示了,倡导平等对话为农民真实显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奠定了基础,鼓励公共参与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所需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动力,实现理性沟通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民主决策破除了技术上的障碍,促进偏好转换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条件.泽国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新视角,值得人们理性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