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篇 |
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4篇 |
理论方法论 | 12篇 |
综合类 | 97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玉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3):37-45
人民作为创造主体、表现主体与接受主体是人民主体性的三个维度,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主体性思想贯穿始终。人民主体性是党的文艺思想的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主体性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向度。人民主体性思想经过历史的检验,被证明是党领导文艺的正确思想;而且这70年间,人民主体性思想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时代性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2.
李光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0-113
《源氏物语》研究范式经历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演变,其中时代精神、意识形态、外来理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要切实推进我国的《源氏物语》研究,就必须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有所了解。这不仅使我们认清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还可以引发我们对《源氏物语》研究以及其他日本文学研究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中华民族?许多人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但世界上有不少多民族的大国,它的成员可以承认是同一个国家的国民,却未必在民族上认同有一个共同的总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割的局面。近代以来,由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共同命运,便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最早大约出现在1902年,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它是历史地形成的,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于秀彬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4):5-9
科学与技术关系是科技史上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历史演进为中心进行论述。立足科技史,首先对科学与技术的定义进行了概括,辨析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然后着重阐述了科学与技术本质联系的演进历史阶段:平行发展时期、相互作用时期和融合创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葛英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61-564
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所倡导和创新的人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追溯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沈骑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152-153
中国古代外语规划缘起于对外交流,发轫于秦汉时期,经过唐宋时期的佛教译经运动,外语规划逐步萌芽和发展;明清时期的外语规划由于政治价值日益凸显,体现出封闭排外的文化心态,限制甚至压制外语教育发展,致使古代外语规划发展缓慢,保守有余,开放不足。通过梳理近两千年以来外语规划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袁利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05-109
文章从宏观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眼光考察了广义意义上西方教育目的演进的主要历程,阐释了每一演进历程中西方教育目的主要特征和思想内容,并从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中理性探索了西方教育目的的三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唐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58-62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环节。一部企业管理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演进史。由于激励基础、激励重点和主要激励手段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企业激励的演进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提高我国企业激励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海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93-98
"科学、技术、生产"所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构成了"科技-生产"系统,这一系统的内在结构关系表现为某种模式、模型,它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这一模式、模型称为"科技-生产"范式.思维模式规定性、技术规定性、制度规定性、结构功能规定性是"科技-生产"范式的四种基本属性.人类历史迄今,"科技-生产"范式经历了一系列转换,包括"实体-能量-信息"三重思维模式转换、从"革命-延续"到"创新-集成"的技术转换、"强制有序-协同自序"制度体系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结构功能转换等.积极促进我国"科技-生产"范式的转换,建立新型的"科技-生产"范式对于新型工业化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学术管理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管理是大学教学、科研活动中特有的现象,也是大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对我国学术管理的历史发展;近代北大、清华的学术管理改革开展了研究,并明确了我国学术管理的历史演进对现代学术管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