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10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完全免费 | 36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1709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318篇 |
2014年 | 758篇 |
2013年 | 561篇 |
2012年 | 714篇 |
2011年 | 1007篇 |
2010年 | 884篇 |
2009年 | 862篇 |
2008年 | 1127篇 |
2007年 | 821篇 |
2006年 | 641篇 |
2005年 | 676篇 |
2004年 | 551篇 |
2003年 | 472篇 |
2002年 | 522篇 |
2001年 | 441篇 |
2000年 | 345篇 |
1999年 | 224篇 |
1998年 | 161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 "以人为本"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孙显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27-31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概括,是对“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表述,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人是历史的主体”规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它是指一切历史创造活动,都要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领先人,只有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本文回顾了作者60年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经历和思考。1949年前,作者曾在汉族和非汉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49年后,他又参与了大规模的民族普查。在普查中,他逐渐认识到,民族是在其成员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而这种生活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认识使作者在民族学研究中注重社会历史因素。1979年后,作者重新开始进行少数民族研究;1989年,他总结多年的研究思考,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一直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欧洲中心主义的民族国家定义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双向过程: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将不同的民族文化、社会群体纳入一种高层次秩序的历史;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高层次的秩序从未排斥低层次的民族文化系统。在中华民族与自身所容纳的“其它文化”之间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3.
刘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3):109-116
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的传统理念和使命提出了重大挑战。简要的历史考察表明 ,从只注重保存和传授高深知识的牛曼式大学到强调发展和应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特曼式大学的演进 ,标志着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 ,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产学研合作过程说到底是国家创新过程。因此 ,应当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以及政府之间的协同作用 ,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通过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模式及其利弊的综合分析 ,本文指出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科学发展值得思索的几个共同点 ,并试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岳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分三个部分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首先揭示新历史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认为诞生于80年代初的这一文化思潮是对“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双重扬弃,强调对文学本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研究。其次,讨论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研究”的新历史观问题,指出格氏的真实意图在于打破传统的“历史一文学”二元对立,将文学看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在历史语境中塑造人性最精妙部分的文化力量和符号系统,而历史与文学共同构成一个“作用力场”,并使那些伸展的自由个性和升华的人格精神在被压制的历史现象中发出新时代的声音。最后,阐释“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即“跨学科研究”性质、“文化的政治学”属性和“历史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化诗学”事实上是延伸发展了一种“历史诗学”的概念,表明文学批评中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批评方法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李延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9
文章在明晰大学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内涵,从文化发展和继承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揭示了大学文化创新对推动大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葛鲁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2):20-23
心理学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包括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是抛弃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而应该把其当作自己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身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医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大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20-24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邹广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在当代生活中,现代性因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与张力,而呈现出诸多特点与问题。马克思立足于理性与价值的统一,结合对"世界历史"的论述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分析,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对我们分析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参照,应从理性与价值的双重观照出发,注意把握现代性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注意解决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矛盾和价值冲突,注重实践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简单路径依赖模型及其经济学含义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铭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5-61
路径依赖理论探讨了在收益递增的前提下资源分配的动态过程 ,认为微小事件和偶发事件对经济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认为这样的动态过程体现出不可预测性、不灵活性、多态均衡性 ,并具有无效均衡的可能性。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一大革新 ,成为解释新经济现象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