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337篇
社会学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2.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徽州社会科学》2008,(6):65-65
唐飞天,女,字艳萍,1983年出生於杭州,毕业於浙江工业大学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祖籍黄山市歙县人,随父母生长在杭州。现为浙江六和会所特聘书画家,黄山书画协会会员,囚受家庭熏陶,白幼便喜涂鸦。父亲唐诗祝是一位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西泠名家,在父亲的亲授下接受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教育,临池挥毫,从楷书入手,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继承唐以前诗歌融合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诗人善于选择历史传记式、历史论赞式、历史情境式等文本模式及其组合方式来建构历史要素,使历史成为诗歌内容的主体或局部结构,以此达到史在形式上向诗歌的转化。三种文本模式中,历史传记式和历史论赞式受到史传文体样式的影响,是史与诗文体结合的产物;历史情境式虽也受到史著笔法的影响,却是更具诗歌艺术传统样式的文本模式。唐代历史诗歌的三种文本模式代表了唐诗处理历史要素的三种基本结构,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5.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了73首唐诗,这些唐诗在小说中具有分回的体制功能、情节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以及写人、写景、咏物、场景描写等叙事功能。在章回小说史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大量唐诗,可以提高小说地位、丰富小说审美内涵;标志着章回小说体制由韵散分离走向韵散融合;显示了章回小说中韵文创作的另一种路向,即不是依赖说话技艺与话本小说,而是从唐诗、宋诗乃至明诗中选取主题相似的诗歌来写人、写景、咏物、描写场景,诗歌的来源由民间的说书表演及话本小说转向文人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的祛魅”中,如何返回魅的世界,是现代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应该从中国传统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具有丰富的诗歌智慧与美感经验,可以为我们重新激活,使现代人有所受用  相似文献   
7.
唐诗口语词训释 ,5 0年代初期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里程碑之作。至 80年代研究趋于兴盛 ,随之渐趋沉寂。在以往的研究中 ,唐诗有些疑难词汇 ,形成积累性误解 ,有些看易实难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选择其中的联绵词、单音词、复音词 ,以及口语性特强的 ,具有代表性常用词 ,进行讨论解决  相似文献   
8.
唐诗中颜色词"青"有三个义项"黑""绿""蓝"。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造成了人们认知的模糊。在人们思维清晰化的过程中,"青"的"黑"义项逐渐弱化甚至可能消失,"青"主要用在褒义和典雅的语境里,"黑"出现在贬义和普通的语境里。"青"与"绿"都很活跃,出现了大量混用现象,包括实指与虚指。但在部分习惯用语里仍不能互换。而"蓝"作颜色词出现最晚、频率最低,意义比较实在。虚实的意义仍主要由"青"承担。  相似文献   
9.
"声情(声气)"茂美,是唐诗的重要而基本的审美特征之一,但在现代学术探讨中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点,在对相关的古典文献作了简单梳理,并在诠释"声情(声气)"范畴的基本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笔者揭示了"声情(声气)"乃是堪与"意象"相提并论的重要范畴,而"声情"论对于把握唐诗及汉语古典诗歌的整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特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安大兴善寺是隋唐王朝的"国寺",殿堂巍峨,法相庄严。不幸的是,大兴善寺在唐武宗会昌年间排佛运动中遭受灭顶之灾。此后,大兴善寺其名不见经传,其貌不得其详。所幸的是,唐诗中有20多首诗歌涉及大兴善寺,为我们了解大兴善寺风物风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些诗作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大兴善寺的池、院、松、贝多树等自然景观,由此依稀可见唐长安大兴善寺风物粲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