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83-85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根植于特定文化土壤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多层面、多形式的区别。将英语原文和该文本的汉语译文纳入比较范围,比照话题之间的时空、因果、转折、递延等四种主要的逻辑关系,探索英汉语之间表达逻辑连接关系的共同性与特殊性,以期有效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2.
郭莉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54-57
环境犯罪的因果与归责应当分别判断。在环境犯罪中,疫学的因果理论通过统计调查和实验数据确定排污和损害之间有无条件关联,正是试图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有关环境污染的新的物理法则,可以用作判断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依据。而环境犯罪的归责问题则可以借助客观归责体系中的危险升高理论加以解决,只要企业的违规风险行为与制裁规范之间具备可被归责的目的关联,就可以将污染损害的结果归责给这个违反环保规范的企业。 相似文献
3.
庄子认为有所待的"游"是有条件的,有所限制的,只有那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游"才是真正的逍遮游.有所待和无所待在这里产生了矛盾,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身心关系问题.我们可以"心游万仞",而我们的身却不可以"云游四海".庄子所追求无所待的自由是一种对纯粹经验的体验,它来自我们对无限的向往和皈依.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后志怪叙事性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正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5-131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迅速发展,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经历了一场潜移默化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从"史学"的一部分发展为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的"文学";内容上,从对自然世界的关心转变为对人性的关心;结构上,从单线直叙完善为人物复杂,因果错综,情节曲折的志怪文学.这种变化兴盛于佛教在中国迅速扩大的晋唐之间,形成了不同于初期志怪的佛教类志怪,并推进了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当与特定历史环境形成了必要的耦合,看似荒谬的“阴间审判”得以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策略中占得一席之位,成为囿于稀缺执法资源与高昂侦讯成本约束下社会秩序维持制度的重要补充。观其由盛至衰的轨迹,毋宁是“任何制度都是语境化的”这一命题重要的论证过程——“鬼神”所蕴含的超自然性质既保障了“阴间审判”能在信息条件匮乏的古代社会形成可置信威慑,也注定了它必然止步于社会流动性增强,且因科技进步而人们事实探知能力显著提升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刘凤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496-500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待幸福采取了一种"先抑后扬"的思路。在道德法则和德性的概念中,单纯基于自爱的幸福绝不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但它毕竟可以作为德性的结果而被统摄在纯粹实践理性的至善对象中。这种作为德性结果的幸福就是配享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从每个人自我的角度去促成的,而是从人们的交互关系中实现的。道德法则要求每个人将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德性目的来追求,促成他人的幸福就是合乎理性的和具有德性的,仅仅基于自爱去促成自己的幸福就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9.
《成唯识论》因果理论的思考开端是“因果不失”,而逻辑开端是“现在”概念。“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意为“显现在前”,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现在”概念作为《成唯识论》因果理论的逻辑开端,它与“依他起”有相同的所指,而在意趣上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杨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十二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俱舍论》对此做出两个方面的梳理:一是从生命观的角度阐述十二缘起的含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三世因果说的宗教理论;二是从缘起观的层面,论述十二缘起中所蕴涵的支撑因果理论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学派对缘起思想的认知差异。《俱舍论》对十二缘起理论的分析和建构,为佛学研究指向生命与哲理两个向度提供了必备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