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国人是如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社区公共事务,包括社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社区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在宏观上,凡是在国家治理范围之内,按照属地原则分担到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去组织、协调、运作的公共事务,就属于社区公共事务;在微观上,社区经济、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体育、社区文化五大方面的资源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是传统的社区公共事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独立出来的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等也属于社区公共事务。国外社区公共事务的几种治理模式 “社区自治”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主要表现为政府采取间接的方式对社区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行政系统运行的微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集体领导也会犯错误,在行政系统中的一个原因是核心与外围领导之间的博弈,本文分析了领导层之间博弈的过程、结果,研究了大一统或中央集权体制的运行机制和内在缺陷,最后依据本文分析的结论提出了防止集体错误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民主"与"共和"之间——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6)
对当今世界的许多人来说,用“民主”一词冠名现代西方政治体系,已经成为某种日常言语习惯。但这种用法并不恰当。严格地讲,现代西方国家的治理结构,既混杂了若干“非民主”的成分,更安装了一些“防民主”甚至“反民主”的部件。因此,出具一个简单的“民主”标签,不仅会误读现代西方政制模式,而且会淤塞思考大国善治问题的理论通路。事实上,今天被一并归于“民主”名下的文明政治成就,有许多来自别的政治传统,譬如“共和”。所以,应正本清源,在逻辑意涵和实践效能两方面给“民主”减负,重申“民主—共和”的互补型关系,而不能听任政治言说变成“民主”的单声道。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必新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9-14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各方面难题和问题的长效之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工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托,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把握治理视域的全面性、治理品质的时代性、治理制度的成熟性、治理结构的协调稳定性、治理方式的规范性、治理体系的开放性等特征,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新治理理念,丰富治理目标,明确战略要点,创新治理方法,协调多元共治,妥善处理国家治理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小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1):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人文精神内核和价值保证。从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四化"发展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五化","新五化"表征了我党治国理政理念方式的最新发展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信访的政治:民众表达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利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1):1-6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平衡机制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序运转,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民众诉求表达方式的信访,在实际运作中充当着国家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构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互动的场域,民众的表达与国家的治理便转化为一种宏大的政治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揭示这种内涵对于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以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分析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皇凤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131-136,141
从总体性治理到综合治理是建国后中国国家治理方式演进的基本脉络,也是转型中国国家——社会关系变革的主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透视转型中国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互动关系的最佳窗口。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经验来看,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展开的,社会成长是国家治理方式演进的内在动力。同时,国家治理方式的演变也为社会成长创造了更有效的政治空间。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战略就是如何在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通过有效的国家治理促进社会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构建与成熟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弥散型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荣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8-10
政党政治时代到来以后,民主与法制已成为历史潮流,国家的治理手段日趋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表明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对国家治理方式认识上的深化。中国共产党耍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依法治国纳入自己的全面领导,从政治、思想、组织上葆证党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领导权。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相反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黄建文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29-32
全球治理可以理解为多层次治理框架,它包括国家管理职能下移、外移到次国家机构的次国家治理以及上移到超国家机构的超国家治理。次国家治理结构预示着城市政府治理方向,城市政府治理创新的对策选择不再是地区性的,而是全球性的。城市政府只有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和城际合作的参与度,才能转化城市发展潜力和获得城市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层级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央地关系缺乏制度化规范,纵向层级间的权力配置和职能界定模糊不清,上下形成职责同构。职责同构现象同宪法法律规定和资源分配现状有关。自上而下的同构组织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利益表达存在结构性分离。要完善治理体系,需要将国家与市场、社会边界进行区分,并在不同政府层级间合理配置职权和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