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41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373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505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才勇 《社会科学》2012,(8):127-133
本雅明通过对文学(艺术)中各种现代性转向(波德莱尔、普如斯特、布莱希特、卡夫卡等)的关注和研究,发现了现代艺术经验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变迁,进而揭示出了精神世界的嬗变。此间,由于看到了这个嬗变中不尽人意的地方,转而实施救赎,对现代性的弊端展开了批判。其灵韵思想和都市经验就是这条思想路径的集中体现。灵韵思想使他有了对艺术现代性的深刻揭示,都市体验披露了现代性的源起。而此间展现的批判态度则使他成了20世纪修复现代性的重要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文章涉及的问题有三:一,大众文化经过了Popular Culture→Kitseh→Mass Culture→Culture Industry→Popular Culture的概念之旅,其中隐含着西方学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定位和价值判断.二,大众文化经历了从新兴文化到主导文化、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中产阶级文化到青年亚文化的演变过程,这意味着当今大众文化的构成、生产与消费机制等等已发生了种种变化.三,与此相对应,大众文化研究的姿态走向了公允平和,理论方法走向了多元共生,关联语境走向了后现代主义,聚焦领域走向了媒介文化,由此也带来了大众文化理论的不同景观.但无论如何变化,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差不多都可看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符号学”的变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兴起,并且影响日益广泛。其消极和积极功能同时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因此在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自觉紧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大众文化的作用,引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规避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促进大众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第六代"的电影活动勾勒出一幅过于复杂的银幕图景,统一的称谓之下是难以遮掩的创作裂隙:第六代的电影实践除了高调的艺术探索外,也不乏商业电影的制作。在电影产业发展、商业电影创作成为实践、研究热点的语境下,从商业性的视角重估第六代的电影创作,剖析他们通过对现实矛盾的回避和虚假解决、提供消费符号、模式化的生产方式等创作策略所体现的大众文化机制,也许比阳春白雪的艺术评鉴更合时宜。同时对"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商业之翼的描摹,不仅丰富了第六代的银幕身影,更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主导性有待加强,应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方向,贴近人民群众,贴近实践与生活。大众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皆不能成为主导性文化,然而,社会主义文化能够融涵大众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中有益的内容。为此,应防止两种错误倾向:第一,行政粗暴干预,损害市场机制;第二,泯失文化主体,放弃文化责任。中国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有文化人积极广泛的参与,加强文化批评,引导社会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行的三大文化形态之一,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观塑造的新场域.大众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方式侵染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地位的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韦国 《东岳论丛》2012,(3):185-187
文化自觉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人类精神状况和历史深层内涵的核心问题。艺术创造从根本上说并不直接改变这个世界,但却可以改变人们的意识。艺术的反叛与创造是周而复始的。用反叛与创造的语境来看待中国当代艺术,恰恰是我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域,并成为观察和思考当代艺术产业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回归自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未来潮流的契合点,体现着高度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最为显著、也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两种文化维度,这两种文化不仅代表了社会在发展中文明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冲突。本文以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与联系为出发点,论述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之后,快乐已经成为西方理论界研究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批判理论、文化民粹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大众文化快乐研究领域三个最富影响力的理论派别,这三个不同的理论派别均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将大众文化的快乐政治化。这表现在将大众文化快乐的价值定位在政治层面,将快乐置于解码者所处的政治语境中加以解析,将快乐产生的原因解释为与某些政治因素相关联等三个层层推进的方面。大众文化快乐的政治化研究范式有一个缺憾不容忽视,即大众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一直没得到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知识分子文化观念之产物,它充分地体现了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是文化发展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鼓励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