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6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99篇 |
社会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雄本位语境下,《水浒传》女性视点呈现出弱化、丑化、男化等非对称性、非常态化的建构。究其原因,除了宋明理学时代文化心理的深层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流传广布而极具世俗情味的江湖母题自然渗入《水浒传》的累积成型中,使得《水浒传》女性视点成为某些江湖母题的情节化、故事化和具象化,成为趋附于英雄本位而生的一类特定语境女性景观。《水浒传》的女性视点因对传统的文本模式、道德取向和审美习性的悬搁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2.
王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6-28
周敦颐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在其思想中,论证极为严密、影响较为深远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理论:一是“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二是溯源于“诚”的道德观,亦为其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其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相承接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居仁"奋志圣贤之学",以传承程朱理学为己任,是明初诸儒中恪守朱学最醇者。在宇宙天道观、理气关系、义利关系等方面承袭并发展了程朱学说。他"一生得力于敬","主敬"为其学术主旨。他重视"为己"之学,努力把儒家成圣成贤的人格修养理论变为个人的道德实践,把朱子学说向着专讲心性道德、追求士大夫道德人格的方向发展,并且躬身践履、笃志力行,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成为明代从祀孔庙的四贤之一。开创了"余干之学"这一学术派别,成为明初朱子学最有力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在中唐至明末清初期间,宋明理学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发展、鼎盛到逐渐式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明理学积极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具体的修道办法。这些修道办法虽然包含许多道教和佛教成分,但它始终持守着儒家的核心理念,延续着源远流长的儒家道统,从而实现了儒学的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5.
陈来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理学,全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杨国荣认为,对心性和体性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之学分别从人自身的存在和人与对象关系的维度展开了对意义的追寻。向世陵认为,宋代理学所创造的"成性"说奠定了理学的本体范畴,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理论标志;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使儒学在理论上真正获得了新生。孔令宏认为,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丰富了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从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良知”范畴以来,它就与先秦儒学的心性论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同时,“良知”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结构性的范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的人性、心性学说的日益丰富、完善,“良知”范畴也不断拓展和深化着自身的理论内涵。因此,对“良知”的考察不能够只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还应该考虑到其动态的历史发生:循着先秦儒学的心性论一大乘佛学的佛性论一宋明理学、心学的历史脉络,可以考察“良知”范畴历史发展的源流正变,揭示王阳明心学之前“良知”范畴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7.
韩美群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737-740,756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徐仪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57-59
李锦全先生的作品《“命”与“分”》通过三部清代小说,揭示了理学“命”“分”思想在当时广大群众中所产生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深刻剖析了理学“命”“分”思想的实质及其负面作用,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开出了理学研究的新生面,给予后学者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它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长达六七百年之久,支配着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思想的发展。由于它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极具思辨性的理论体系,把先前儒家所提出的伦理纲常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从而强化了爱国主义,反映了时代的共同价值取向,提升了中华民族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正是这些承担并体现了形成与发展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锤炼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