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自然美观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文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2):58-63
对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二章"自然美"中所表现的黑格尔自然美观作了系统梳理,并加以简单评析.总体上认为,黑格尔的自然美观有相当大的缺陷和不足,为了配合和证明他的理念论哲学,他对自然美的轻视和故意贬低显得失之偏颇,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到人们日常的审美经验事实,因此就难以做出公允正确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毕竟比前人更多地对自然美问题给予了关注,也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见解,比如"美在生命"说、"感发契合说"以及对形式美的某些观点等等. 相似文献
2.
哲学视野与旅游活动之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84-88,138
现象与本质的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应从哲学的视野考察旅游活动的本质。旅游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其本质问题必然关涉人的问题。理性使人类产生超越生物有限性、追求永恒存在的精神需求,与各种宗教、哲学、艺术等文化活动一样,旅游活动也是人类超越有限存在的途径之一。通过自觉地旅游活动,主体实现对自我惯常时空的超越,满足超越惯常经验、超越精神束缚、超越有限存在等层次不一的超越有限时空的需求,旅游活动也因此呈现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语境下文艺美学学科研究的新探索——读曾繁仁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文艺美学学科已呈现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范式,而其中大多数都是文艺美学现代性转换的产物。随着后现代语境的来临,曾繁仁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学科探索。以《文艺美学教程》一书为依据,兼及编者的其他论著,从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学术特色等方面阐述本教材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凸显其理论谱系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审美经验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传书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3):60-62,67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审美经验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与体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审美经验的当代性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的体现.在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交织的当今社会中,许多新的现象、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鲜的审美经验.文学的边缘化带来审美经验的世俗化、私人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导致审美经验的感官化、娱乐化;大众传媒多样化带来审美经验平面化、当下化. 相似文献
5.
王汶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291-297
近代以来的美学转向使得"艺术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热烈展开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也无不涉及到对"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综合各派的观点,从理论上澄清"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很有现实针对性."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的意义.从外延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能指范围是不断拓展的,但不能突破"艺术"和"审美"所界定的底线.从内涵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所指意义不只是它固有的美学内涵,还应该包括哲学内涵、心理内涵和人文内涵等多重内容. 相似文献
6.
杜昆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270-273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英国水晶宫”及新工艺美术运动的再思考,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设计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地对待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处理好艺术与实用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冰心的《吉檀迦利》中译本是难得的佳译。受接受修辞学观点的启发,通过对作为译者的冰心和原作者的泰戈尔在言语经验、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等主体经验的比较,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和原作者主体经验的契合而促成的积极接受对创造佳译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程相占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7-11
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包含的生态智慧,强调了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为说明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产生根源及其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地方性审美经验是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深入分析审美经验的深层结构,可以清楚地解释审美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美学研究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精神的跨文化语境——审美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智慧与地方性审美经验关系的研究,必将有力地推进当代生态美学建设,彻底改造主导美学观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杜宁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17-20,72
通感是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形式技巧之一.通过从两个视角--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和通感技巧的文化阐释对通感技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感技巧是现代诗人以扭曲的语言形式来追求一种深度的审美经验--非理性审美经验的产物.在内心生活的向度,这种深度经验是来自对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在外部世界的向度,则是产生于自我与宇宙中超验价值的结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