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师德散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高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52-54
师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师德 ,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两种劳动的相似性出发 ,可理解为教师从事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基于上述两种劳动的异质性 ,有着两个层面的内涵 :1教师应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累公民的基本道德 ,即传统的育人 ;2注重“因人施教”,找寻开启学生创新潜力和能力的金钥匙 ,并自己在科研方面有较大的创新。通过以上分析 ,揭示了高校教师师德内涵的极富弹性的特征 ,从理论上可以解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师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文化构建与高校师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教师文化的两大重要特质。高校师德建设是造就高素质大学教师队伍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制度建设毕竟是“他律”,是一种带强制性的办法。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律”的作用,着力构建大学教师文化,这才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着力构建大学教师文化的有效途径有:(1)加强人文关怀,培植人文精神土壤与氛围;(2)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帮助教师提高文化素养;(3)建立机制,激励进步创新。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与教师队伍发展趋势相适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出高学历化、高素质化、职业竞争激烈化和结构变动加速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与教师队伍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使师德建设遵循客观规律,在整体上提高高校的师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在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上的缺陷与不足,应从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入手,依据师?内涵所蕴涵的目标和师?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坚持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来构建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6.
制度创新与师德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春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20-124
以制度创新来推进师德建设,是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而师德主要是由两部分因素复合而成的: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素养;另一部分是履行教职的特殊素养。师德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于:创新构建制度,明确界定师德规范;创新管理制度,全面激励师德行为;创新评价制度,科学评估师德水平等。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先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从高等师范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2l世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除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智能,即必须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即不但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精力充沛,而且能够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积极乐观,性格行为良好 相似文献
8.
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禹旭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1):124-128
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反是其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德凤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138-140
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使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其育人的质量与其自身的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提高育人质量,使大学生养成良好品质,成为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四有新人",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