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27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0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57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人的幸福是合乎人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只有合乎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是最好、最高尚、最快乐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蕴含了正义与仁爱,实现了道德上的情与法律上的理的统一。而公道行为的判断根据意愿,公道的品质和公道之人的判断则基于意愿、行为。这种公道避免只遵循法律程序的弊端。在裁判中可纠正程序的错误。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观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调和的雏形,它同时又体现了中庸.同当代“公道处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中间”相似.但这在实际中无法达到,因为只有行公道者倾向于他向,才能实现这种公道。  相似文献   
3.
从人性概念出发,对德性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德性是向善的人性,是人性的核心表现;从法律与道德对德性生成的作用出发,分别探究了法律的刚性作用对德性生成的双重表现;从道德的特殊性及道德对德性生成的基础性建构作用角度论述了道德教育才是人们反观自身、协调社会、造福人类的有效手段,德性的生成与弘扬将是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社会问题以及人类自身精神困境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知性在西方的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理性在意识中的思辨反思,是感觉知觉的综合而形成的概念能力向度。但一旦当知性所欲求的知识与力的冲动相联系而具有伦理精神,其德性的形成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或者说,知识与德性之间也形或了概念话语的某种关系的张力,在西方,倾向于德性的理性主义,在东方则是知识的德性主义,或说知性德性、而在中国古代,没有知性的概念,和古希腊一样是以知和智实现向德性的转换。但是由于传统心性儒家赋予知或智以道德情感,心性相融本身已经祛魅知识在德性形成中的作用,甚至其知行合一预示了对道德行为的漠视。而萄予与心性儒宋不同,心无德蕴涵了对知识的渴求和转知成德的期望,其复反其初的知性思维把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嵌入行为的践援之中,而其现实主义品格、实践理性的精神又隐分了对德性的尊重并且把知识与伪相结合赋予知性分的特埂及其追求义利和谐、德得相通的和一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为新柏拉图主义的两个世界架起了桥梁,为生命的升华开辟了空间,为德性的修养指明了道路.真善美统一的思想是普罗提诺美学和伦理学的重要基础,善是普罗提诺美学和伦理学的真正归宿,理性则是审美和道德修养不出偏差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管子》政治伦理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广忠 《船山学刊》2009,(4):114-116
政治伦理思想是《管子》这一奇书的核心组成部分。《管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国家起源论思想等。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治者之德性、全民道德建设思想、权力运作的思想。《管子》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执政方略等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国辉 《云梦学刊》2008,29(6):119-121
个体德性生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有观察学习图式加工、角色扮演、自居作用和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对麦金泰尔的实践概念的精英主义指控及其有效性的分析入手,通过为麦金泰尔设置三种可能的辩护揭示了麦金泰尔的德性理论内涵的问题,并希望藉此促进德性论者对其所希望复兴的德性传统及其所置身的传统之间复杂的关系作出更为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是以他的感觉论和原子论为哲学基础的。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他所追求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伊壁鸠鲁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循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成为后世功利主义的滥觞。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品质和实践活动的表征,德性崇尚善良的意志倾向、适宜的行为方式和崇高的情感,并以此来创设个人和整体的意义和价值。坚定的德性操守,能有效引导人们的价值趋向、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培育人们的理性自觉。在个体德性的外化过程中,德性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