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媒体公共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明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1):121-124
随着新闻媒体对社会关注程度与范围的增强和扩大,一些凸现新闻价值、评论价值、受众意识的公共新闻评论专栏、专版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呈增多趋势,此论说领域以公众的平等参与和交流为出发点,形成了传统媒体公共评论领域民主、开放的言论氛围。这是传统媒体为调和长期以来新闻评论领域存在的媒体视点与受众视点的矛盾,以此体现新闻媒体受众意识强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民间精英与乡村治理——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政治传播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乡村,以士绅为主的基层精英阶层在沟通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实施社会教化,维持官民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到20世纪前期,现代传媒对乡村地区几乎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民间精英的城市化和劣质化,国家权力组织也未能有效地渗入基层,从而导致了乡村治理的困局. 相似文献
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政治传播观可以作为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一条途径."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植根于孔孟对人际交往中语言传播道德的认识,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传播观的基石."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作为中国式的"魔弹论",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结构、政治背景之中,体现于历代王朝的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政权兴衰系于君主一人、严格控制信息传播及强化君尊臣卑等几方面,都可以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分析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4.
李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3):33-37
在民主政治日益完善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选举就是一场舆论和传播大战。政治传播搭建起中国农村政治精英阶层参与政治活动的平台。通过政治传播,村民们的民主热情得以激发,民主技能得以训练,民主精神得到培养,大大促进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进程,加快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郑一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3):380-384
我国政治传播研究已经有100 余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低潮期和勃兴期。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政治传播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理论,但与西方政治传播学相比,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也需要更多向度的透视。 相似文献
6.
张卫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5):122-129
在商代和西周,祭祀一直处于政治的中心。到了春秋时期,祭祀依然在政治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依然为政治家们所重视。但是长期以来,祭祀权与王权合一的局面被打破,祭祀权作为权力的象征正面临着名不副实的危机。与商代、西周相比,祭祀已丧失了昔日的尊严和威仪,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没落。西周以来为严格等级宗法制度而设的祭礼,在春秋时期处处显得不合时宜。祭祀一方面为政治所需要,另一方面又与政治相矛盾。由此,祭祀在春秋时期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局面:有时传达政治的意义,有时传达个人的意志,有时甚至徒具形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祭祀的政治传播功能在逐渐地丧失,并由政治的中心走向政治的边缘。 相似文献
7.
指出随着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政治社会化作用的不断增强 ,应该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政治学 ,并对大众传媒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扼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假唱门”事件为案例,从法哲学的视角切入论述,着力于该事件法哲学阐释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即在整个运行体系中体现了整体运行理念,在外部形象方面获得整体与局部的精神统一,当拥有这种外在的,且为体现开幕式演出真实性的权利要求时,事件的内在属性本身存在演出权利的分属性,由此形成了外在整体形象与内在属性本身的价值冲突。透过该事件的法哲学意义层面的思考,一方面认为中国离法治社会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亟待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秩序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认为事件本身引起全社会广泛积极的参与互动反思,为推进中国法治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最后,对“假唱门”事件与民众认知衔接过程中媒体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该事件的国际媒体政治表现。 相似文献
9.
晏青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6-119
作为灾难报道的马航失联报道,因现场缺席、多元报道形态、综合性等特征,成为中国政治传播的绝佳案例。本文以“马航事件”为例,分析了政治传播的国内外经验,提出其提升的四个基点:人本主义、有效性原则、新闻机制改革和政治修辞。 相似文献
10.
张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24
在我国的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在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了.要想充分发挥城市老年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但要确保这一群体思想政治状况的稳定,而且要切实提高他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政治传播在这方面应当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鉴于城市老年人群体基本上是在社区的范围内生活和活动,就必须做好社区政治传播在社区层面的工作,促使城市老年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到社会之中,这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