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领导科学论坛》2014,(1X):65-65
<正>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南临长江,北枕大别山,为武汉东部水陆门户,人口近百万,是农业大区、劳务输出大区、革命老区,是湖北省大别山经济发展试验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第三批新农保试点最具特色的一个区。一流服务,真情惠民。从2009年12月启动自行试点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新洲区人社局秉承"为群众服务最优化,让百姓利益最大化"的工作理念,打造一流服务  相似文献   
3.
以宝鸡模式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年轻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低,同时新农保针对年轻农民的政府服务现状不佳,进而通过对新农保供需双方供需差异分析得出,年轻农民在新农保养老待遇、转换衔接体制、经办服务三方面不能得到满足是其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以确保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文章分析了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现状及成因,指出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尤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维护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钟涨宝  李飞 《社会学研究》2012,(3):139-156,244,24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户普遍了解新农保,参保积极,但缴费水平偏低;宣传动员有助于提升农户信息了解程度,从而提升农户参保广度,但对参保深度无显著影响。当信息充分时,农户参保行为是完全经济理性行为,情理动员无显著影响;当信息不充分时,农户参保行为是有限理性行为,情理动员可以提升参保广度,但参保深度不足。社会动员效力与特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的价值理念相关。在当前经济理性主导下,社会动员必须符合农户的经济利益。作为后发展国家,社会成员对新制度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有限,社会动员具有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农民新农保参与意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金磊  贾金荣 《西北人口》2011,32(2):107-110,118
本文基于农民微观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对西部地区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年龄、健康状况、个人年收入、家庭劳动力数、家庭男孩数、家庭女孩数、家庭承包土地数及是否了解新农保等变量对农民参保意愿影响显著;性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家庭人口数等变量对农民参保意愿并无显著影响。与已有对东部地区农民旧农保参与意愿的研究结论相比。西部地区农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有其自身的特征。政府部门应针对当地农民的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并总结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实现预期的全覆盖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新农保将面临一系列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处理好这些衔接问题有利于新农保体系的制度构建,从而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东省即墨市D村进行调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将生活方式操作化为可测量的6项指标,计算新农保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值。结果发现:总体上,新农保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般,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对女性群体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群体的影响,而且新农保对女性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层面,对男性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从生活方式的6项指标来看,在养老观念、生育观念和农民对政府态度方面,新农保对女性群体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群体的影响;在代际关系、储蓄与消费和收入方面,新农保对男性群体的影响要大于对女性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政府财政补贴是新农保试点模式最为突出的特征,但目前试点县市却普遍出现了老年农民投保积极,年轻农民不愿参保的保险逆向选择问题,对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现行新农保试点模式具有对老年农民和高档次缴费人员更为有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引致新农保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设计原因。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农民个人缴费年增长率、增加对农民个人缴费补贴均能有效提高年轻一代参保农民的相对纯受益水平。但是,新农保制度设计本身已经对高标准缴费农民更为有利,部分试点地区推行多缴多补政策并不适宜。  相似文献   
10.
政府在新农保制度试点运行的过程中遭遇瓶颈,商业寿险公司利用专业化、现代化的技术、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优势,创建了商业寿险公司为新农保提供经办服务的新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增强新农保经办力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政府运行效率,实现政府、农民、企业的三方共赢。最后,本文探讨了该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