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柳钦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42-48
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新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经济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新经济地理学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使得人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与经济一体化过程相关的基本倾向以及区域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相关文献提出并论证了以下观点:空间经济学是所有与空间雏度有关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空间维度基础上的融合,新经济地理学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的最前沿的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论文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并通过这一过程评述其基本思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有关内容,指出:集聚是经济系统的内生趋势,能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集聚的通道也是辐射的通道;核心区的增长不完全排斥边缘区的增长,后者有赖于前者的辐射,而辐射又依赖于区际通道.据此提出:集聚是京津冀都市圈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其减弱或停止的阶段还远未到来,未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巨大,其中通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可能扩大圈内的差距但也能促进圈内落后地区的增长;大力加强内部以及连接外部的通道建设,建立务实、高效的议事和协调机构,克服地方保护和各自为政,实施大规模转移支付等措施有助于推动京津冀都市图内外的共同增长并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4.
克鲁格曼与空间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克鲁格曼在空间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简要回顾空间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克鲁格曼的核心一边缘模型,文章讨论了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意义,认为由克鲁格曼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学科理论基础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建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9-1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对于国际价值理论的发展缺乏新的建树,其原因是研究者们缺少深入的国际价值形态演化与“国际价值具体”的对应还原分析。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所做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来实现,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协同性,对于国际价值形成和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调整战略与政策,促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最关键的是加快实现技术与制度形态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回顾了传统产业区位理论,然后从理论、方法和路径上揭示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背景,进而重点分析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区住理论,并对其进行简要述评。认为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问题,其中,关于产业区位的形成和演进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该理论对于指导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根据创新型城市的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10%以上的特点,借鉴国内若干城市信息产业布局成功经验,分析研究大连信息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布局思路、布局原则及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EG指数、区域产业份额和区位商等统计指标,选取2003~2010年经济数据,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聚演进态势.研究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经历了“集聚一扩散一集聚”的演变过程,目前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山东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认为,规模经济、外部性、贸易成本和本地需求是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内在动力,但辽宁于其上述四个维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产业集聚程度相对部分沿海发达省市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空间选择效应是“新”新经济地理学解析区域生产率差异微观机理的基本理论之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物质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呈现出“核心区-平均劳动生产率高、边缘区-平均劳动生产率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小微型企业的区域扶持政策应兼顾增长与效率两种目标,应推行对小微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政策,重视区域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136-143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分析了处于多核心区间的武陵山经济边缘区的发展。文章认为,从宏观经济区位上看,武陵山区是多个核心区的边缘区,东部分别是武汉城市群核心区和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西部分别是重庆主城区核心区和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核心区,与核心区比较,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程度低,与核心区的经济距离较远,集聚力远小于分散力,经济活动的集聚作用弱,处于经济低洼地区。文章以武陵山区的恩施州为例,从要素禀赋、工业份额、运输成本等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武陵山的发展特征。文章最后就《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