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新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22-24
阎真的小说专注于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刻画.<曾在天涯>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精神漂泊困境;<沧浪之水>聚焦的是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精神根基和价值观惨遭解构的具有传统信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因为女人>则主要展示了中国当代女性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和价值信仰的毁灭. 相似文献
2.
3.
苏晓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18-21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5.
肖伟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0):171-178
[提要]罗兰?巴尔特晚期撰写的《明室》不再坚守早期的符号学分析框架,而是把自己观看照片的审美经验作为探究摄影本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力图从现象学路径进入照片影像的内部。基于解读者的分析立场,他认为摄影的精髓是“曾在”,它第一次让过去变得和现在一样确实可信,这种新奇感显示出摄影照片的幽灵本质。对巴尔特而言,受众和照片影像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文化事件,照片影像中存在着“意趣”和“刺点”两种异质性要素,“意趣”是作为教养的信息而诉诸于受众普遍关心的要素,而“刺点”是指在照片中像箭似地刺中受众的偶然性要素;从“刺点”层面看,摄影作品是观看者与拍摄对象的相遇,这种不经意的邂逅给受众带来了一种震惊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赢获来自于刺点所具有类似于原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