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2)
下意识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创作中常见的节目。弗洛伊德心理学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在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生观及其创作的主体走向上,沈从文没有走向弗洛伊德主义。他对“生活”与“生命”的诠释以及对乡村各种生命形式的探寻与发现,显示出他对人生的心理学观察角度,并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取同一立场。只有全面理解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关系,才能对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偶然与必然——社会政治生态下的沈从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谭立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27-133
辛亥革命肇始,中国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得以形成,并造就了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辉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诸次重大社会变局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生态使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多数时间呈现出由多元向单一的走向。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态使自由知识分子逐渐边沿化乃至于消失。沈从文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与主流文艺标准的冲突过程以及挣扎沉浮的人生轨迹,显示出20世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缩影。沈从文个体经历折射出的普遍意义,或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作出可供参考的注脚。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学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57-62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作为东方国度的中国和日本的两位文学巨子,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审美追求是相似的:忧郁,感伤,悲哀,孤寂,构成了他们的基本色调。文章揭示了他们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对这一突出现象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1-4
沈从文的"凤凰情结",一是地理上以凤凰故里为核心的湘西情结,一是精神上的楚文化情结。这种情结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积淀成他的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继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12-21
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一向抱定严肃文学观不放的沈从文看来,以周作人、废名为首的前期主要成员,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已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即由积极的社会性文化追求向消极的"趣味个人主义"转化,并于1933年后与"海派"相融合。沈从文的《论冯文炳》、《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章,实际上是对文学上的"趣味个人主义"和商人习气的共同批判。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捍卫中国新文学的庄严性。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洪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5):582-587
沈从文是一个具有土家族血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土家族文化传统的作家,他以湘西民间优秀文化精神及城市下层民众的优秀品德为参照观察"现代"文明,从而发展了自由主义的保守性,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他虽然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传统具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基于救亡与启蒙的使命而"退返民间",从民间优秀文化精神中探索中华民族的活力与重造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柏子》与假定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非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文章通过对沈从文小说《柏子》叙事意图、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的叙事分析,以及对语调、语气、描写语言等的修辞分析,论证一种结构性的“假定性叙事”为这篇小说叙事特点的核心;从而在西方叙事学提供的方法论之外,尝试具体地对中国小说中的特殊性文体问题给予圆满的解答和说明,而这样的解答和说明往往是西方叙事学所未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8.
论沈从文性爱书写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耀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6):94-96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这些艺术文本中的性爱书写,通过对人类本质存在的两性之爱的潜质的挖掘,探究重建民族文化途径,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呈示出丰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新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2):45-49
由于文化转换与政治气候的历史际会,现实湘西的人与自然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与人性之间,结构脆弱,经不起触摇,表现出整体的下滑趋势;“乡村弱生态”与“湘西生态风情”构成辉映与参照,体现沈从文对以湘西为原型的乡村生态的复杂观照,与“城市反生态”构成对照与相连,显示出沈从文对现实境遇的双重失望。从生态视角透观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这只是人性完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方式,要完成人之为人,尚有许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95-100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