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31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周珂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6)
由自然地理特点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原生环境问题相结合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抓生态环境保护,而且要抓生态环境建设,要培育脆弱的原生环境并使历史遗留的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平衡恢复过来,我国西部大开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立法转型滞后、执法行政主导局限性、司法功能偏差、守法观念淡漠、法律监督力度不够。加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应着力于立法实现跨越式转型、执法与司法逐步重整、建立环境区分所有权、发挥党领导下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
关于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阐述了传统经济的弊端以及作为21世纪新经济的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的绿色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1世纪教育地位、作用的变化必然要求面向 2 1世纪的教育在观念、体系、模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种相应的变化中 ,树立绿色教育观念、开展绿色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应该把绿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引起重视并通过各种措施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业被认为是 2 0世纪增长最快的产业。其中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 ,受到各国游客的青睐。在分析当前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的大气、水体、原始生态环境和景区自然性的影响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根据“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的原则 ,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阐述了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对某一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于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因此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本着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原则 ,选取最能反映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并尽可能量化的指标来建立指标体系。选取的评价方法应简洁、方便、易操作 ,评价结果应体现客观性、准确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介绍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指标体系的建立 ,并对评价中常用的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特尔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野菜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菜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 ,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野菜的开发利用已成为 2 1世纪蔬菜生产中的热点。然而 ,在野菜的开发利用中 ,还应注意野菜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立野菜资源可持续的利用开发的产业 ,加强野菜人工栽培与开发利用 ,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晓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与历史上该流域农牧业转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的增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该流域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的现实 ,反思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才能在开发中更好地把握“量”与“度”,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师连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8(3):187-190
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拓宽农村就业渠道,使农民增收节支,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还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在农村的推广现代科技,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加快基层民主建设。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人类学述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康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36-40
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的对社会关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该学科聚焦于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今天所面对的资源危机,是由复杂的经济、社会、人口、制度和政治条件造成的,地球资源的稀缺界限取决于人类的文化,稀缺是一个文化概念。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多样性,需要人类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模塑出人类生计方式多样性,人类生计方式的多样性也必然会创造出利用资源的多元化途径来。因此,生态人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它肩负的使命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背景及后果——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时期,中国西部主要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三次重大的开发过程,前两次开发都兴起于暖湿期,后一次开发与气候的小冰期基本同步,在屯田的屡兴屡废过程中,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土地资源的退化。毛乌素沙地在全国12大沙漠中处于农牧交错带环境敏感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指示性和代表性,笔者通过典型地层剖面、文献考据、古城考古等方面的证据,综合分析了毛乌素地区历次开发与沙漠化的关系,提出了几点认识,以期对现今的西部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