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张友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4-100
要提高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的效率 ,必须关注支持的发送与传递的实践过程。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的工作模式 ,把支持与被支持视为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 ,以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建立弱势群体自身的社会支持网为目标 ,协助解决支持传递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及时跟进各种措施 ,以推动弱势群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为此 ,以社区为基地 ,培育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公益团体 ,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等是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其积极适应和个人发展有显著影响.文章研究范围涵盖社会支持的概念、划分、研究方法等内容.从提供支持的人数、来源、类型、影响等因素分析,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群体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个体适应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属于中等水平。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3个维度存在婚姻状况、兼职状况、学校类型、学历和教龄差异。3.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系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采用量表法对497名1~4年级的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及其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性别、文理、城乡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均无差异;大学生所感知到的不同重要他人的不同的社会支持与其特质焦虑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0年代初,精神病学研究者首先从科学的角度,社会学家、流行病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对社会支持加以研究.本文在梳理社会支持的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最后就国内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6.
试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 ,建立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我国国情和现实情况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 ,以街道、社区为纽带 ,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预测力最佳,异性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最佳。因此,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美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7-100
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导致贫困女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使贫困女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但关键在于其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和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以河海大学495名贫困大学生为实验组,476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三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文科学生低于理工科学生,来自城市的贫困大学生低于来自乡村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状况存在显著相关。提高个体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将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9-72
通过对958名大学新生进行"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得出大学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他们的学校适应水平呈正相关;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由高到低依次是:以往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大学同学支持、大学教师支持。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新生学校适应的作用依次是:大学同学、大学教师、家庭和过去的朋友。其中,大学教师与新生的学习适应相关最大,大学同学与新生的交往适应相关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