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15篇
管理学   70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6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368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海燕 《江海学刊》2012,(5):124-129,239
社会治理策略的角度,以福柯的规训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运动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里的游民管制措施相比,陕甘宁边区所采取的游民规训与社会治理策略是通过群众运动中的举报、相互审查和自我审查,系统化商议评定标准,民选"二流子",以明确的标签来区隔"二流子"人群,同时使其他民众感受到熟人社会中的强大群体压力,对照"二流子"的认定标准进行自我审查,通过树立"反面典型"来促使农民向"先进"靠拢,进行自我改造。这一治理策略成功地规训了乡村民众,让每一个体在相互评选和自我审查中变得驯服和更加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吴元元 《中国社会科学》2012,(6):115-133,207,208
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威慑何以有效?这是破解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关键所在。基于繁重的执法负荷与稀缺的公共执法资源,食品安全迫切需要创新治理形式。声誉机制创设的威慑充分虑及企业的长期收入流,借助无数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深入作用于企业利益结构的核心部分,因而能够有效阻吓企业放弃潜在的不法行为,分担监管机构的一部分执法负荷,是一种颇有效率的社会执法。但是,声誉罚的要义在于信息高效流动,而现代食品行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鸿沟使得消费者很难自发形成强有力的声誉机制。应当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中心,建立全程整合信息生产—分级—披露—传播—反馈的法律制度系统,确保企业违法信息迅速进入公众的认知结构,为消费者及时启动声誉罚奠定基础。同时,应当以声誉机制的适用为契机,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的社会治理之道,回应执法历史发展所蕴含的成本逻辑,实现执法优化。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承认,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造成了冲击和挑战。社会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创新,允许辽宁省非政府组织通过提供综合志愿服务、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参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和加快基层民主进程,补充政府能力和资源的不足,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果。为了确保辽宁省非政府组织继续健康发展,并积极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需从社会治理的制度支持和非政府组织的主体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在组织理念上,要实现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的转换;在行动逻辑上,要实现从超越制度向制度约束的转换;在组织功能上,要实现从社会动员向社会整合的转换;同时,要建构适应目标与功能转换的组织体系.应对变革,执政党面临着超越革命价值观、重新配置权力以及"透支"合法性资源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层面论证社会权力存在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权力形态,社会权力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它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家权力之间监督制约的不足,发挥着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社会治理的实施,有助于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因此,社会权力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在中国历史的长时段进程中,可以体悟到重视社会与民生的悠久传统,以及国家与社会融为一体、上下整合的政治理想,本文称之为"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在当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独特症候和趋势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张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作为一笔独特而珍贵的思想遗产,这一理念继续启迪我们以智慧来应对来自实际的各种挑战.这一过程促成了"中国经验"的持续成长.在"中国经验"以及更多的地方与基层经验中,构建"国家-社会"的新型关系是一个贯穿性的内核.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三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以及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创新,都可以感受到"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7.
冯军 《学习与探索》2008,(1):126-130
西方国家的纠纷解决机制表明,诉讼在西方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并不突出,只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法治价值的充分彰显才使得诉讼在西方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中心化.但是,诉讼在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的显赫地位并没有排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国家的纠纷解决机制始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盗匪问题是清末广东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当时的文献中,常能见到诸如"粤东之盗,甲于天下"的说法。盗匪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少也卷入革命党人发动的反清起义,危及当权者的统治。为消弭匪乱,稳定社会,清政府当局推行严厉清乡政策,以军事手段打击盗匪,而效果却并不明显。清末广东匪患的严重化以及政府于治理上的疲软处境,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清末社会及清政府垮台的社会基础提供了更广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城市农民工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多方面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其主要根源是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普遍标准解决农民工问题,就需要推动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改革,转变政府治理理念: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政府将致力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动社会管理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社会治理转变,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论家族祭祀对社会的凝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的控制与治理等问题历来为儒家所关注。本文仅拟就家族祭祀与社会凝聚之间的关系作一定的探讨,分析与阐述这种关系所依据的外在原因,并从先秦儒家思想中寻找两者之间关系的内在理论依据,探讨家族祭祀对社会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