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社会运动的兴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后,全球市场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动力使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这两股方向相反的全球浪潮兴起,并构成了全球社会运动的实际内容。但是,民族国家的自私性,使得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全球治理变成为维护最强大国家利益的工具,因而无法实现全球的“善治”。这样,全球“风险社会”就为全球社会运动成为一个全球治理层次而发挥相应的功能提供了可能。但是,全球社会运动毕竟是国际环境中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权力,因此,全球社会运动的治理功能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思想家“市民社会”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44-50
在当代西方社会发展中,市民社会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源于在历史上市民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曾经是争取民主的主要力量,市民社会与民主似乎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则源于在理论上重新把握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是市民社会概念复兴的社会基础。在西方,由于当代社会运动的平民无产阶级性质,重新复兴的"市民社会"具有非传统市民社会性质,是某种新形态的"市民社会",明确这一点,或许对我国今天的社会建设能有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3.
垃圾处理政策与公民创议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策过程看,广州市的抗议垃圾焚烧厂建设事件是公众以“政策上的反对派”身份发动政策辩论、参与政策过程的典型体现.反对焚烧的公众围绕垃圾处理政策进行辩论,开展公民创议运动,并通过“向上引用”、“风险戏剧化”和“WUNC展示”等策略,进入政策过程.在全球风险政治的框架下,公民创议运动体现了国家、市场和社会围绕政策过程的复杂互动.广州案例表明垃圾议题下的抗争行动具备社会运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公民能力的提升和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的成长对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国际交往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不是以谋求政权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它的存在总体上是有利于统治者的。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可以促进有效的民主治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民社会运动已形成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场社会运动,其有着异于欧美各国的本土化特色——非女性化特征。本文拟就动态地探讨这一特征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何海兵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2):84-90
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政治转型的初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农民运动也赶上了这波潮流,并且声势浩大,引人注目。台湾土地改革后形成的小农,向来被认为是最具保守性格的群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走上街头?这波新兴农民运动的历程如何?又为何迅速没落了?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7.
肖宁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根据社会运动的参加者及其行为,社会运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可以将社会运动界定为:社会中相当数量的成员或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促使或抗拒社会变迁而采取的、具有行为复杂、进程难控和具体后果莫测特性的组织行为和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8.
李瑞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8-124
本文以政治学视角的"亚政治"概念作为对"新社会运动"的解读范式.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政治主题、政治形式都发生变化;传统以法定政治体系为边界的政治受到挑战,政治体系必须打开自己的边界,吸纳社会中各种资源从而解决变动世界中的政治问题.作为亚政治的"新社会运动"的勃兴也暗示着政治在变迁中继续转型和成长,政治变迁已不仅体现在政治体系内外政治资源与政治信息交往频繁而导致政治体系边界模糊,而且也体现为政治制度、政治结构的缓慢变革和位移. 相似文献
9.
胡国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社会力是社会有机体的运动所蕴含和表现出来的能量。形成社会力的基本因素是社会要素、社会系统、社会运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统一在社会运动之中。社会力蕴藏在社会之中,具体的社会力是特定社会系统功能的表现,其形式多种多样,各个社会系统功能的汇合就形成总的社会力。社会力的大小,决定社会发展的快慢 相似文献
10.
李公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3):51-57
本文试图以社会运动、激进主义以及阶级分析等问题作为评析当代艺术的视点,通过重温和反思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探讨在中国当代生活语境中重建批判性的和建构性的艺术精神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