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传学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1):1-7
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协同推进“两个革命”的前提与基础。从理论逻辑层面看,“两个改造”相统一的辩证原理构成了“两个革命”辩证统一的深层哲学底蕴;从实践进程层面看,统筹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从现实层面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党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的形势下,进一步协同推进“两个革命”需要把握基本的经验原则。
相似文献
2.
刘荣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122-128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理论规定,不仅包含着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信念:现代社会既然负有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的历史使命,它也必将随着这种历史使命的终结而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而且体现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态度:只有从社会发展、社会批判与社会革命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才能科学地认识现代社会是如何"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资本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生成与发展路径,由此把资本主义的伟大文明性与其历史狭隘性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时代的必然性与作为民族社会形态的局限性区分开来,把人类物化历程在商品经济阶段的客观规律与人类制度历程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缺陷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3.
王玉宝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1-54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4.
洪灵菲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前线》、《转变》等作品为代表,洪灵菲的创作主题是反思20世纪20年代最流行的个性解放思想,从而与郁达夫的创作拉开了距离。《流亡》则表达了宣传社会革命的思想。厌倦缺乏超验价值的日常生活的内心苦闷、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促使洪灵菲完成主题转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的历史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中国如火如荼,但在中国最早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朱执信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意在填补这个空白。同时,通过对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的文献解读,从三方面揭示该历史文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跨时代的纲领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布达佩斯学派站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重新反思和考察了家庭变革与社会革命的关系,认为只有从家庭变革出发,让日常生活朝着人道化的方向改变,社会革命才是可能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结构和功能上尽管发生了重大转变,却仍然是一种制约人发展的社会制度,"公社"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形式,将为社会革命吹响号角。研究和辨析布达佩斯学派的家庭变革理论,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障民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8.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政治条件,只有完成政治革命,才能实行社会革命;而只有完成社会革命,才能最终消化和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社会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因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要进行政治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
10.
列宁“一国建成”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心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列宁在“一战”期间或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以及列宁始终坚持“同时胜利”论 ,否认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都没有准确反映列宁的思想。实际上 ,列宁最终也未提出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 ,列宁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 ,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思想 ,对“社会主义”和“社会革命”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