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译者责任和文化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116-119,124
纵观中国的翻译史 ,不难看出译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不同时代的译者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为他始终受到社会文化现实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结合当今时代特点 ,提出译者要对祖国语言负责 ,对祖国文化负责 相似文献
2.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天振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33-38
译介学是近年兴起不久的新兴学科,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文章对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的关系问题等,更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许康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4):95-97
人们已经证实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历史有二千多年.翻译之事,硕果累累.然而,这么一门日益兴旺发达的事业却没有一门比较科学的学科来支撑,可以说,这是翻译界的憾事.本文试对翻译学建立的可行性、必要性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唤醒翻译界的泰斗们共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阐述利玛窦首创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文献的历史,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同时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以他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相似文献
5.
杜建慧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1)
翻译学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体系框架包括翻译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应把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6.
黄新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96-98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策略,并试图用后殖民理论,对近代中国翻译主体的变迁和翻译对象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李东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5-108
从普特南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理论和诠释相互依赖的整体论认识观出发,根据普特南合理的可接受性、概念的相对性和观念的可错性三大实用主义哲学原理,深入审视中国传统翻译史、翻译理论和译作文本分析研究。合理的可接受性强调了翻译史研究中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概念的相对性强调了译论研究是事实与理论的不可分;而观念的可错性则强调了译作文本分析研究中事实与诠释的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陈忠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命题中“人类翻译活动史与人类史和\或人类语言史等同论”值得商榷,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语言进化条件、文化进化条件、社会发展条件及其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之,人类翻译活动与“现代人”之前的人类史无关;人类在“原始”文化阶段的低级水平之前没有文化进化条件产生翻译活动;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发端不早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上下;笔译形态活动产生的时间应在公元前3000年之后。 相似文献
9.
王治国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80-84
荷马史诗是西方翻译史上除了《圣经》以外,在所有文学作品中翻译最多最频繁的作品,通过拉丁文献和翻译文本得以传遍世界。文章对荷马史诗中西翻译史作一综合性比较研究,旨在探索其在文本化之后翻译所呈现的特点,以期突出荷马史诗翻译在世界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口传史诗翻译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锦怀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65
由于史料的限制,学界对20世纪以前英国诗歌中译的具体史实所知甚少。从1637年艾儒略与张赓合译《圣梦歌》开始,到1898年李提摩太与任廷旭合译《天伦诗》为止,300多年的时间内仅有7种英国诗歌中译版本问世。这些译诗的译者队伍构成复杂,既有西方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本土士人的译者组合,也有日本译者,更有独立翻译的中国本土译者。同时,这些译诗的载体相对丰富。它们或者作为单行本刊印,或者发表在报刊上,或者被插入其他译著单行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