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4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68篇 |
社会学 | 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法"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古希腊城邦以广场为中心,辩证法与修辞术是公民在广场上进行政治商谈的政治手段.其中,辩证法是遵循逻各斯的,而修辞术被看作对逻各斯坏的使用.辩证法是认识至善理念的思想进程,从而实现社会"化多为一"的团结.辩证法从其起源、功能以及终极使命来讲都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2.
陆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国家伦理"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伦理实体这一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定义,其定义为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实体其内外诸因素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达成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其伦理内涵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实体;国家伦理以追求至善为它的价值目标;国家伦理是国家这一有机体内外诸因素的辩证发展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钱昌照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132-135
"善"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探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西方至善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方"善"观念的两个特点:(1)它是个人主义的,或至少是以个人幸福和利益为根据的;(2)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通过间接的甚至往往是不善的和不幸福的手段来达到,手段和目的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以至善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的重视更使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王艳琴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49-35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其中他的幸福观是其伦理学研究的核心。他把“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认为幸福在于德性,实践性的现实活动;指出中道原则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太理想化、圣化。不过,其幸福观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系统总结了前人丰富的作战经验,探讨了如何取胜的各种战术,发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客观规律,其军事理论中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受儒家思想熏陶,《孙子兵法》中"仁"、"善"的伦理内容十分丰富,是构成孙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本来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内圣之道的入手处,而此四心所本即为至善之心.体悟至善之心要从修心、知言、养气上下手,内圣之道由浅而深的六个次第是:善、信、美、大、圣、神. 相似文献
8.
沈顺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59-64
日常语言的善表达了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但是古汉语之善,主要指能力的完备以及因此而能够完成某项工作的状态。善即完备。从儒家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善即性的完成或圆满状态。这便是儒家对善的定义。它明显区别于西方的主观判断性的善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王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121-124
以奥古斯丁和卢梭为例论述一种"积极的政治观",这种政治观是指政治生活和国家目的是追求终极的善。持这种政治观的人通常相信人的理性是万能的,他们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抱有绝对的信心,相信通过人不断地努力,可以使世界趋于至善。凡是恶的东西,无论这种恶来自于社会还是来自于个人,都应该将其铲除干净。这种政治观经常是政权更替"已开始又未完成"时期的产物,具有标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管丽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17-20
朱熹、王阳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理学研究的进路上朱子用“心”在事事物物上穷不变之“理”;而阳明则是将“心”上自足之“理”放置于事事物物上。研究进路有差异,但并不在于观点的对立,而在于切入点的选择上。二人的哲学研究从不同侧面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