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1篇 |
完全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58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论苏轼的为师之道——以李廌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喻世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59-64
李廌是特殊而另类的苏门弟子,在性格、修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苏轼处之以情,导之以理,守之以法,以仁者的宽厚风范、智者的严正做法,完美地诠释了为人、为师之道,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与“不为”论苏轼在元祜党争中的处境、操守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喻世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86-93
元祜时期,苏轼曾“三入承明,四至九卿”,进入过权力中枢,但在表面风光下他却不安于朝,饱受政敌攻击,始终处于政争旋涡中,不得不多次自请外放。元桔政争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攻击者的角度看,不能完全排除私人恩怨,但更重要的是与体制的变质、与苏轼特殊的政治地位有关;从苏轼的角度看,则与苏轼不合时宜的政治取向、耿介的政治操守、真挚无饰的性格因素有关。苏轼在元祜党争中的担"-5精神、批判精神、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的政治风范和人格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对于我们了解苏轼的人格、志趣、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先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91-98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直而不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有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 相似文献
5.
宋词流变史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兆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本文以代表作家为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作了概括和总结。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以提高;宋南渡前后女词人李清照异军突起,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语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而辛弃疾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词体在文学中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比辛弃疾略晚的姜夔则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相似文献
6.
“岂以闾里,忠义则然”——论苏轼与范镇家族的四代交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世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44-50
苏轼与范镇家族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多重关系:同乡、门生、亲戚、同僚等。虽然这些建立在地缘、血缘、业缘基础上的关系很重要,但他们之间更为重要的联系是建立在公德范畴的"忠"与私德范畴的"义"的高度契合与一致上:"岂以闾里,忠义则然"。 相似文献
7.
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2):112-117
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尚“意”的观念上 ,而“意”的实质即“生意” ,即“自然”。苏轼尚自然的书法美学观在创作过程及作品品格上均要求体现“自然”的特征 ,充分体现了艺道合一的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8.
东坡词自度曲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龙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33-35,52
本文意在考定一个长期为人忽略的事实 :以不尽协律而为人说短论长的东坡词 ,原来却有自度曲。种种材料表明 ,苏轼对音律的掌握具有较高的程度。东坡词有 5调 ,可确定为自度曲。由此对苏轼重新加以审视 :他是一个知音识曲的词家 ;知音识曲是其词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苏轼作词不拘守音律 ,“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相似文献
9.
苏轼绘画艺术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0-124
与理论方面的建树相应,苏轼在文人绘画的实践方面同样具有突出的贡献。文 人画成熟阶段基本的美学追求以及一些代表性的特征,在苏轼的绘画作品中已经得到比较明 显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与中国启蒙文学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稀方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7,(3)
庄子哲学看起来拒斤情欲,但拒斥情欲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人的自然性情,使其不至痛苦受。正是维护人的自然生命这一点,便得庄子自身虽未成为启蒙哲学,却引发了后世启蒙主义文学的流脉。魏晋启蒙文学正是庄学的发扬光大,可借终究为庄子所牵制。唐宋百年间的李白、苏轼虽然纵情所至、蔚为高蜂,但却又为儒学所限。惟有社会条件俱备后的明代作家,才真正改造、充实了庄子,造就了璀璨的中国启蒙文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