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认为工业化并非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应重新认识农牧业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变以往那种只有走工业化道路才能够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 ,即应把西藏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视为与工业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未来应立足于农牧业寻求区域经济成长的再生之路 ,围绕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构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西藏反贫困经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冉光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2-17
西藏反贫困主要经验是:对西藏贫困特殊性的明晰认识;制定特殊的反贫困政策;实施全方位的外部支援;采取适宜于藏民需求和接受的具体措施和作法;在反贫困中培育藏民的政治自觉意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3.
1942~1951年美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转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晔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1942年至1951年美国政府的西藏政策,大体经历了一个从侧重“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转变到支持西藏上层分裂势力,秘密参与谋划制造“西藏独立”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美国干涉中国“西藏问题”日益强化的趋向。影响美国在西藏问题上政策转变的重要因素是:二战之后世界和中国局势的变化,美国全球战略原则和亚洲战略原则的调整,以及美国政府的冷战思维方式和对西藏问题奉行的实用主义双重标准。这种局部政策的转变,主要服务于美国的亚洲总体战略利益和对华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央财政补助对西藏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西藏1978-2007年数据为基础,对中央财政补助对西藏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央财政补助与西藏GDP、西藏人均GDP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对西藏宏观经济的影响大于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从脉冲响应函数看,中央财政补助冲击对西藏GDP、人均GDP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始终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冲击具有拉长的持续效应,即中央财政补助的正向冲击对西藏GDP、人均GDP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雯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2):79-82
民俗文化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如何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产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有无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西藏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其开发利用初见成效,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通过回顾分析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历史过程以及战略观点,未来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应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注重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实施基础、优先重点建设领域以及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应采取的不同发展模式,为中央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确立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3(9):17-20
本文考察了西藏的人口和耕地状况 ,认为西藏农村劳动力已经开始过剩 ,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为必然。鉴于西藏城镇实际情况 ,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向小城镇转移。因此 ,消除制度性障碍 ,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建设模式 ,发展小城镇经济 ,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 ,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吸纳力 ,是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西藏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西藏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西藏六亚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条件进行了科学的评价 ,并根据对各亚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 ,提出了西藏旅游产业开发的方向和各亚区的开发顺序 相似文献
9.
论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社会与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发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本文着重论述了辛亥革命后至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的社会构成及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研究了期间西藏社会各阶级的构成及生产资料的占有、西藏社会经济各行业如农牧业、手工业、金融业、商业贸易等的发展情况。从而总结出∶民国时期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较之辛亥革命前, 更趋腐败没落, 但本质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虽然创办了一些现代工业, 产生了某些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封建农奴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基于"软实力"建设的西藏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明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5)
本文将"软实力"建设与西藏社会稳定问题结合起来研究,着力从我们在发展"硬实力"解决西藏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及其"困境"出发,剖析达赖集团对"软实力"的运作,剖析"3.14"事件,阐明转向"软实力"建设对稳定西藏社会的重要意义."软实力"建设是解决西藏社会稳定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是国家治理西藏的国家战略策略.要在加快"软实力"建设中找到突破口或者重点领域.提升西藏公民能力建设,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提升引导与管理西藏宗教事务能力,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国家涉藏国际公关能力建设,强化提升藏学研究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