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天振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33-38
译介学是近年兴起不久的新兴学科,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文章对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的关系问题等,更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爱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87-90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对莱辛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文化诉求中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莱辛被译介进中国.在当时读者眼里,她是一个进步的共产主义者.八九十年代,研究多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21世纪初莱辛思想中的神秘主义成为该阶段研究的热点.综观莱辛在中国的接受,其研究明显体现出自己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西方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凤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85-89
西方原型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其传播至今还在进行。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数字和具体内容分析显示,原型理论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86-1989年间宏观译介的认知期,20世纪90年代暂时衰微的内化期,21世纪以来批评创新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与译介研究:学科的分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汉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82-87
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是相关但是并不相同的学科,文学翻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而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是是以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研究,所以它是具有更为广泛内容的学科分支。二者在研究范围、主客体关系、方法与手段方面有本质不同。比较文学并不排斥翻译研究,但是只是相邻与相关学科,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5.
法国超现实主义在我国的影响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学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4):30-34
从译介学、传播学、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层面,对法国超现实主义在我国20世纪以来的影响,进行描述性的梳理和探索性的思考,是研究法国超现实主义在我国传播与影响的初步,将引导我们丰富20世纪中外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59-65
以往论者对1925年象征派异军突起之前,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的体察鲜有论述。该文注重实证,通过对《新青年》、《小说月报》、《少年中国》、《诗》等的译介统计以及新诗批评和理论文章征引的统计,认为在1925年之前,中国报刊就有关于象征主义的大量译介和评论。中国新诗的象征主义期待视野催生了象征诗派,引发了胡适“白话自由诗”运动之后新的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7.
罗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103-106
当代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译介学,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跨越了语言的界限,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关注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在后殖民语境下,必须从后殖民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让翻译成为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8.
刘杰辉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65-67
20世纪前期,中国出现了一股外国儿童文学译介高潮,甚至还产生过安徒生热。这股高潮不仅使国人熟知了安徒生、格林兄弟、爱罗先珂等国外儿童文学名家及其作品,而且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因篇幅限制,本文仅从“赞助人”视角切入,初步考察周氏兄弟是如何影响此次翻译活动的,进而使读者充分认识到文学翻译的复杂性,以及将翻译放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大背景中进行考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朱庆芳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1-74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并且颇受关注。但解放后30多年一直销声匿迹,直至80年代才有复苏。在纪德与中国的这种文学关系中,他的游记《访苏归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0-73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早期译介(1856-1920)经历了西方传教士的最初评介、清末思想家的大力倡导和清末翻译家和演艺界的改译和演绎几个阶段,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译介深受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影响。目的语读者需求和目的语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是造成莎剧中国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