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倾销和反倾销的经济学解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5):32-37
反倾销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流行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工具,但却遭到部分经济学家的非议,这不仅是因为反倾销常常带有保护主义的色彩,更是因为倾销本身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没有不公平竞争的因素。反倾销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涉及到群体利益时集体行动产生了效力。 相似文献
2.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春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12-16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论述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奥氏看来,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它说明了共同利益并非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由于没有明确地论述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的逻辑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还是公共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被边缘化的农村既不存在与城市类似的财政安排,也不存在基于私人自愿集体行动的公共选择机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或制度导入,还是乡村治理的改进都有益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和公平的权衡。城乡公共财政均等化战略在当前至关重要,但在政府行为战略性推进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培育农村自愿集体行动组织,并避免业已自发形成的自愿合作秩序受到“理性自负”的冲击和破坏,从而兼顾均等化战略所产生的一次性社会改进与长期性社会改进机制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论集体腐败的经济学根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1):99-104
集体腐败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根据公共选择与集体行动理论,人们的利己主义动机与经济租金相结合,促使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互相交换,并通过小集体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导致集体腐败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各种监督机制,加快反集体腐败的立法,强化道德约束等等,是当前遏制集体腐败的有效对策举措。 相似文献
5.
农村"一事一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祖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41-45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实践困局及其存在的制度缺陷进行了分析。由于"一事一议"制度设计中存在二元目标冲突、多元权力结构制约、利益集团操纵、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使"一事一议"制度在实践中陷入了"有事难议"、"议事难决"、"决议难行"的困局。因此,要走出实践困境,必须从目标矫正、权力规范、选择性激励机制提供等方面进行制度改进和重构。 相似文献
6.
严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106-113
艺术社会学的通常研究试图处理"艺术是什么"的哲学命题。由于过分强调审美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常常招致"庸俗社会学"的批评。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①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将问题视角转向"艺术何以可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将艺术视为集体行动,研究多方参与者构成的不同"艺术世界",并尝试以"常规"作为中心概念来分析艺术世界里形形色色的社会互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982出版的《艺术世界》。以两个核心概念为线索,本文结合包括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现象评述了《艺术世界》和贝克尔的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并对他拓展一般社会学行动理论的努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产生于深刻的理论分析与丰富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影响个人策略选择的4个内部变量;自主治理的具体原则;自主组织的制度设计.自主治理理论的理论价值在于其发展了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架构,实现了人性利己与利他的结合,拓展了传统制度理论的制度视野.实践价值是有利于解决公共资源治理的困境,有利于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此外自主治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其适用对象的有限性,适用政治体制的有限性和适用自治组织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8.
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改造社会的计划,是特定社会集团的理论体系及价值追求。民生,即民之生计,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民生政治就是改善民生诸种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从民生主义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原创的意识形态,对于统合政党与民众集体行动起到重大的引导作用。民生政治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是对阶级斗争及专政的意识形态的救赎;目前,改善民生在中国成为最为广泛的政治共识,构建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执政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3):140-145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视角出发,可以发现转型期社会控制方式与不断分化的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矛盾。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庇护主义"和"法团主义"相混合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决定了社会控制方式的"排他性":在社会结构分化过程中,社会控制网络之外存在大量边缘群体、利益受损群体,他们更多地采取集体行动的策略。因此,必须突出社会利益分配和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公共性,注重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并引导社会冲突走向有序化解决道路。 相似文献
10.
谢江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17-20
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其克服。在制度经济学看来,集体行动的促成有赖于共容利益与选择性激励,意识形态是促使人们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实现集体利益的工具,但对个人而言,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非理性特征。意识形态的演进具有帕累托优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