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09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完全免费 | 230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655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189篇 |
2014年 | 409篇 |
2013年 | 383篇 |
2012年 | 625篇 |
2011年 | 726篇 |
2010年 | 559篇 |
2009年 | 487篇 |
2008年 | 551篇 |
2007年 | 410篇 |
2006年 | 331篇 |
2005年 | 277篇 |
2004年 | 289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法学的全局--再论人本法律观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4):390-396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是法律的目的”等是人本法律观立论的依据。人本法律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把“尊重人格、合乎人性、保障人权”贯彻到法治的全过程,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因此,以中国的风格、专业的人才、通俗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耕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其历史文化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而且二者在荀子、张载、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达到了统一,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这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或理论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而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某些现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学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就在“全面”两字上,即使人的各个方面兼容并包、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苏东剧变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特别推崇这一理论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只有以这一理论为出发点的批判,才能揭露冷战结束后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这一理论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鲜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普适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曙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进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推进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院派作风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生活,躲避问题,从而远离大众.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远离大众,大众就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马克思主义: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安启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之间的激烈冲突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认为共产主义是上述冲突和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和谐。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冲突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用的手段。1848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经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实现共产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他们在晚年转而主张无产阶级以合法斗争途径实现自己的目的。俄罗斯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实践需要对暴力革命重要意义的长期强调,使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被遮蔽起来了。今天是人类走向和谐的时代,时代变化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凸现了出来。对“和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庄福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2):5-17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四大创举 :一、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开辟 ,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 ,是对列宁提出的东方各族人民所面临的特殊任务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细致的整风学习 ,既成功地更换了思想路线 ,又实现了全党对指导思想的新抉择 ;三、创造性地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指针 ,寻求一条同斯大林路线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从毛泽东依靠民主“新路”到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 ,力图扭转形势 ,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更好地结合。毛泽东的重大贡献可归结为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创性 ,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精神上坚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蓬勃朝气。历史表明 ,由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事业 ,仍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作出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运用于中国和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两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含经济、政治关系和优秀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中国延绵近一个世纪,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进入新世纪,肩负新的使命的理论工作者,定会回应时代的呼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2)
教育部2005年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新方案,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将于2007年9月在全国高校正式开设。本文探讨了关于这门新课开设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教学要求及特点、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学形式和逻辑思路、教学环节建设、提高这门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和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