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46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38篇 |
2010年 | 175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217篇 |
2007年 | 167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来斌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1):119-123
目前,学术界对"灌输论"的首倡者看法不一。事实上,"灌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原理,是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懈努力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构成了"灌输论"的思想源头;考茨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出色的发挥,赋予了"灌输论"初步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形态;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永海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0,6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指针,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由物到人的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本文着重对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机制、实现类型、发展动力、实现目标、实现发展的途径等内涵进行探析,以实现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155-163
实践哲学的现代复兴是在哲学普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实践哲学不仅指示了哲学的出路,还体现了它的根本性质。要确立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首先要明确规定“实践”概念的哲学含义。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只是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马克思正确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人一定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却没有充分说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前提。非经济的实践不是从生产劳动中派生出来的,而是相反。亚里士多德将理论作为最高的实践的结果,他的第一哲学是形而上学,而不是实践哲学。因此,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必须超越亚里士多德,而不是回到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4.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俞吾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后马克思思潮不是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一兵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2)
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终结之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国外的发展呈现出急剧的多元化倾向。我们中国学者如何提供一套鉴别、评判的理论标准,以此来审理纷繁复杂的西方话语,这已经成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在这种理论平台的重构过程中,张一兵教授较早提出了以“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来重组这一研究领域,虽然这种界划存在着进一步争论的余地,但从理论逻辑上来厘清这一领域的基本轮廓、把握它的内在张力和阐明它的历史动向却是一种可取的路向。鉴于此,本刊编发这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张一兵教授及其研究群体已经推进了这种界划:一方面在总体逻辑上,“后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出现,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争论中得到了更清晰的阐述;另一方面某些具体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深入了,如鲍德里亚的定位、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这组文章中,不同的作者之间的学术观点也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这种界划本身已经引发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和存在着进一步深入的需要。本刊编辑部并不直接认同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理论观点,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些文章来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丰子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研究全球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是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一种新境界 ,这就是要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世界历史 ,注意世界历史的制度分析和整体性的把握 ;二是为观察社会历史开拓了新视野 ,这就是要求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 ,不能仅仅从一国的视野来考虑 ,必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 ;三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这就是要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 ,以此来审视和进行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构建制度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新制度经济学在继承和发展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个体主义。由于武断地认为制度是个人选择的产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就必然以个人为理论出发点、以致陷入“人与社会相互决定、无限倒推”的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无法真正把握制度的本质和发展变迁的规律。而马克思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批判各种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引入社会实践,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抓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个关键,建立起制度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克服了制度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8.
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学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2)
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与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未得到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对当代中国均具有正向功能: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进而对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批判理论则不仅提醒我们正视和充分认识现代化事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自觉地趋利避害,而且还启示我们,必须把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之必然性的论证, 变成推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世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13-17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根据马克思的自然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时空观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庆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33-36
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可分为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时空观两个部分。辩证的自然时空观是现代唯物主义的科学时空观。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重要维度,它具有属人性、历史性、可转换性、价值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是我们透视社会历史现象的新视角、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