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08篇
  免费   2017篇
  国内免费   305篇
管理学   9098篇
劳动科学   585篇
民族学   1336篇
人才学   1729篇
人口学   950篇
丛书文集   15410篇
理论方法论   2819篇
综合类   34076篇
社会学   6821篇
统计学   220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78篇
  2022年   735篇
  2021年   927篇
  2020年   1363篇
  2019年   1395篇
  2018年   781篇
  2017年   1331篇
  2016年   1570篇
  2015年   2270篇
  2014年   4827篇
  2013年   3708篇
  2012年   4357篇
  2011年   6353篇
  2010年   5500篇
  2009年   5229篇
  2008年   5129篇
  2007年   4021篇
  2006年   4818篇
  2005年   3748篇
  2004年   2895篇
  2003年   3290篇
  2002年   3044篇
  2001年   2294篇
  2000年   1573篇
  1999年   705篇
  1998年   395篇
  1997年   351篇
  1996年   288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0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运楼 《人文杂志》2022,(6):133-140
史表作为中国古代正史中的重要体裁,创自司马迁《史记》而为《汉书》和《东观汉记》所沿用。但在魏晋以降的史学发展中,史表却长期缺席于正史,直至《新唐书》中才得以回归。对此,前辈学者多认为史表之难作与难读是导致其长期湮没的主要原因。然而结合史表自身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魏晋迄隋唐间的史表“真空”,实际上是正史本纪编年化和世家谱牒文化盛行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汉武帝年号纪年的推行促使本纪书写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编年体模式,史表中大事年表的历史功用被取代,并随之退出史书视野;另一方面,魏晋以后士族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世家谱牒的兴盛,在“官有簿状,家有谱系”的社会文化中,以人物为核心的年表不为世人所重,忽视乃至不立史表成为史家共同的选择。直到唐末五代时期,世家谱牒伴随着士族政治的衰落而衰微,史表最终得以回归正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个世纪的历史,仅就如何履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办报的角度说,实际上是一部不辍探赜、创新与实践“政治家办报”话语体系的历史。“政治家办报”概念的孕育与发展,蕴涵着新闻与政治、学术与时代之间的交光互影: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其经历了一个概念形成—理念泛化—共识重塑的概念体系创新过程;从新闻与政治关系的视野看,其经历了一个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演进历程;从历史演化逻辑的维度看,时代发展命题与“主旋律”始终是其价值要义不断得以峻擢的原动力,政治诉求始终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4.
词的离合现象是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文章独辟蹊径,从与词的离析使用密切相关的准定语和准名词入手,根据句子的信息结构原则,解释了词的离合现象的成因。文章指出,话语的信息结构安排是促成句法结构重组的语用推力:话题语的指称化处置诱发了准定语结构的操作,基本不涉及词的离析;评述语受单一新信息原则制约而出现的事件化处置,迫使及物性低的双音词强行拆分以容纳事件化所需要素,是诱发词的离析并催生准定语和准名词的直接动因。文章的观点是,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汉语中并无什么离合词,词的离合只是非形态语中双音词的用法变异,是语用型语言句子信息结构进行整编与重组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5.
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文章《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其中指出,1957年仅有小部分初中和高小毕业生能升学,绝大多数将不能升学,主要出路是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以这一社论为切入点,通过对1957年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小学普通教育和适应国家治理需求的历史实践过程。其典型表现是将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视为“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的重要议题,那么,如何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作出时代性回应就成为理解这一问题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基于历时角度,"亲"的用法可大致区分为古代单音节词"亲_1"、构词语素"亲_2"和单音节称呼语"亲_3"三种。"亲_1"到"亲_2"和"亲_2"到"亲_3"语言演变过程分别是语素化与去语素化。语素化与去语素化符合人们对"亲"认识的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
援非医疗队是中非医疗卫生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界关注焦点,但对其跨文化实践的研究仍方兴未艾。援非医疗队作为重要的跨文化实践主体,其行动意义在制度与实践层面都充满复杂性。特别是在微观实践中,援非医生的实践边界具有模糊性,不仅嵌入到中非历史、双边国家援助制度、援助国职业生态等要素之中,更因他们的主体性表达使实践边界超越了某单一属性,呈流动特质。也因医者仁心的多元意涵使其意义超越了援助本身,进而凸显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夷夏东西说"解读商周时期历史进程,可视为以殷商为代表的东部势力与以周族为代表的西部势力的对峙态势。商周嬗代是西部势力对东部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周公东征延续了西部势力的胜利,并使东部势力彻底臣服于西部势力。周公分封诸多重臣于东土、营建洛邑调整周王朝上层权力结构等政治手段,大抵可视为周公应对东部势力的战略举措。周初政治军事格局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东西对峙因素的发酵与影响。"夷夏东西说"亦反映出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政权嬗递之间的强烈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显著增强的综合国力与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为中国文学走向海外创造了有利契机。然而,“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使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分析历史上中国文学有效“走进去”的成功案例至关重要。首先,系统梳理了《赵氏孤儿》在18世纪欧洲世界的译介脉络;其次,阐释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文化增值;再次,基于美国学者理查德·布雷多克(Richard Braddock)的“7W”传播模式,分析该剧异域之旅成效显著的深层动因,以期为有效提升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制造业的融资能力目前多取决于公司规模、公司性质、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总体来说,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融资能力较强,信贷配置比重较高。实证结果也部分印证了这一现象。实践中,我国银行信贷仍然存在信贷期限不合理、信贷结构不合理、信贷配置失衡和与制造业高端化匹配度欠佳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创新研发与高端化发展。鉴于我国银行信贷配置和制造业高端化现状,建议从信息库建设、创新信贷产品、落实信贷政策和提高科技信贷配比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信贷资金支持制造业高端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